担心孩子缺营养,家长把孩子“喂”进医院,这些喂饭雷区别再踩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6
导读

很多家长常常一脸懵的咨询医生,孩子还没到6个月,没吃辅食纯母乳喂养的,咋就会过敏呢? 喂饭只是一时之需,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时候,家长应该放手,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

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

前几天刷微博刷到一则旧闻,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孩子因为被喂饭撑破了胃,出现了消化道穿孔,因此差点儿把命丢了。

出事的孩子名叫琪琪(化名),刚刚15个月,事发当天,家里做了排骨炖玉米,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家长硬给孩子喂了一大碗的玉米。

当时没啥事,第二天孩子吵吵肚子疼,父母起初也没在意,后来发现情况不对,孩子的肚子鼓成了球,家长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之后确定孩子已经消化道穿孔,需要紧急手术。

手术过程中把医生都看傻了,琪琪的胃袋发生了严重的破裂,腹腔里充斥着大量未被消化的玉米,很显然,孩子的胃就是被这些玉米撑破的。

看完这个消息,我真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我们之前总说,家长不要给孩子喂饭,主要是因为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我从未想过,家长给孩子喂饭还能发生这种危险的情况。

不过细想起来,类似的家长从不在少数。

好多家长怕孩子饿着、怕孩子营养不良,便会不知不觉的强行给孩子喂饭,经常是孩子已经表示吃不下了,但家长看着碗里剩下的一两口饭,还会强行的让孩子全部吃完。

但对孩子来说,多出那一两口饭,根本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营养。

小孩子的胃壁本身就薄弱,消化系统也尚未成型,各种功能尚不健全,过量饮食非但不会给孩子补充更多的营养,更会引发孩子出现消化不良或者更严重的情况。

高举爱娃的大旗,强迫孩子吃饭,最后受伤的只能是娃本身。

除了给孩子“强喂”,“乱喂”也是很多家长容易犯得错误

很多家长倒是不会强迫孩子吃多少,但在喂食的选择上可就“花样百出”了,也不管孩子多大,也从不关心怎样科学喂食,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听来的“经验”给孩子喂食。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孩子要在6个月之后才可以适当添加辅食,但奇葩的是,很多家长完全没搞懂辅食的含义。

6个月添加辅食的意义是,6个月之前孩子只要吃母乳或者配方奶就行了,不要尝试的别的食物。

可在一些家长眼里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觉得,食物才算辅食,汤汤水水的就不算了,于是乎,不少孩子3、4个月家长就开始给喂什么“暖肚茶”“萝卜汤”等等。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并不算辅食。

赶紧打住吧,除了母乳和配方奶,其余所有的固体也好、半固体、流质、液体等等食物,对孩子来说都是辅食。

很多家长常常一脸懵的咨询医生,孩子还没到6个月,没吃辅食纯母乳喂养的,咋就会过敏呢?细问之后肯定是家长给孩子早早就喂了各种汤汤水水。

这些都算是食物,孩子出现过敏的情况也就正常了。

还有一些家长更奇葩,孩子刚开始添加辅食大部分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于是家长“很聪明”给孩子喂蜂蜜水,以求润滑肠道,帮助排便。

再说一次,1岁前别给孩子吃蜂蜜,存在“肉毒杆菌芽孢”感染的风险,至少要等孩子1岁之后,身体各方面发育差不多了再尝试,并且需要注意用量。

喂食的食物选择也很重要,很多“高级”食物并不适合

有些家长很注重孩子的饮食,也不会“强喂”、“乱喂”,并且在食物的选择上也很注重,但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在意,反倒对孩子不好。

很多家长为了注重孩子的营养以及担心的“食品安全”,孩子开始吃辅食后,多半会给孩子选择进口的、大品牌或者网红的辅食。

这些食物本身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经常给孩子吃,孩子吃的辅食应该是和家里大家吃的食物同类的,只是烹饪方式和加工方法有区别而已。

一味的给孩子选择“高端”的食材,只会让孩子的胃口和家长产生巨大的差异化,这对孩子今后的口味影响巨大。

孩子吃惯了和父母饮食口味不相符的食物,之后再和一家人同桌吃饭会非常的不习惯。还会引发挑食、偏食的情况。

不合适的喂饭方式

最后要说的还是喂饭方式了。

喂饭说到底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小段过程,现在大部分年轻家长都知道经常给孩子喂饭的弊端,不利于孩子独立吃饭,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因此,给孩子喂饭只是一小段的过渡时间,但就是这么一小段的过渡时间,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却度过的并不“太平”。

怕孩子饿着,追着孩子喂,孩子不爱吃饭,变着花样逗孩子吃,要不就给孩子立个手机或者打开电视,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吃。

凡此种种,无一例外,全都是对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破坏行为。

喂饭只是一时之需,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时候,家长应该放手,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偶尔饿他一次,孩子也就长记性了。

总之,给孩子喂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种长期行为,它只是一种过度手段,但即便如此,给孩子喂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雷区”家长还是要及时避开。

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