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二禾
失去教养的人,也会失去美貌
从来没有一次名人仿妆像董明珠这样,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博主@设计系奶子发出了一条视频,没有将重点放在如何模仿得像上,而是带着嫌弃和戏谑的态度,将所有的梗都放在了董明珠的「老」、「皱纹」和「凶」上面。
当她化好仿妆在戴假发的时候,还在不断感叹:「好丑哦。」
原以为能收获搞笑与点赞的年轻博主,非但没有获得预期效果,反而让无数网友觉得受到了冒犯,愤怒不已:
「满屏都是自恃年轻的优越感,这种以消费别人年龄为乐的样子,真的好丑」。
「根本不知道尊重为何物,仗着年轻调侃已经65岁女企业家的皱纹与神态,这不叫搞笑,叫没教养。」
人生在世,谁也绕不开外界的评价。
无论是多么精致的外表,多么专业的演技,亦或仅仅只是一次无心之失,都会被减分。
失去教养的人,也会同时失去美貌,这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法则。
拥有好的教养,才能活得漂亮
不久前,大S女儿小玥儿上了热搜。
只见穿着白色短裙的小姑娘,就那样坐在浴室前的小凳子上,双脚并拢,腰板挺直,就连笑都是用手捂着嘴,优雅又得体。
网友盛赞,一个小小的坐姿,就浓缩了父母的用心培养与礼貌教育。
教养,才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美名片。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你既不会担心他说话过火,也不必操心他不懂礼貌。
因为这些,早就被他的父母刻印在点滴的教育之中了。
就算孩子再多才多艺,看上去精致漂亮,可如果连基本的教养都不具备,整体气质和印象分都会大打折扣,再也和美靠不上任何关系。
教养的出场顺序,永远走在美丽的前面。
没教养的人,让人如刺在喉,难受不已;
有教养的人,让人如沐春风,相处舒服。
比起履历耀眼,学历镀金边,深入骨髓的教养,发自内心的谦和,才是更让孩子受用终身的礼物。
美不是管控身高体重的一组数字,也不是令人惊叹的化妆技术,更不是名牌衣裳的加持,美是尊重他人的自觉,是礼貌周到的智慧,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拥有好的教养,才能活得漂亮,每个父母都需要早点让孩子知晓这样的道理。
说到底,教养才是孩子行走于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让孩子理解教养和美的关系
我们常常担心,这个世界能不能给我们的孩子提供最大的善意?
其实,世界上最大的善意从来都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给的。
- 先学会尊重家人,再和孩子谈教养
曾经有一个读者给刘墉先生写信说,女儿在外面彬彬有礼,礼貌周到,可是回到家对姥姥和姥爷却非常没礼貌。她很苦恼,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女儿。
刘墉在回信中不客气地说:
「您的女儿,是因为有了仰仗才会这样。
请教给孩子换位思考的道理,如果是你受到了这样的对待,你会怎么样?
把合理的劝诫讲给孩子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育效果,才能让孩子成为健康快乐的人。」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一书中说,为什么孩子在外面特别礼貌,在家里就立刻变身?
是因为父母在无形中给孩子提供了两套标准。
在家不纠正,而到外面的一些场合,才临阵告诉孩子修整的道理,这样也会让孩子迷惑,觉得教养不再是贯彻始终的。
说到底,家才是培养教养的最好地方。
- 真正的教养,从来不是教出来的
之前在朋友圈看过一张照片。
地铁里,一个孩子身体不舒服吐在了车厢里,那位妈妈一边小声道歉,一边坚持弯腰蹲下,将地面清理干净。这位妈妈很快刷爆了朋友圈,被誉为最美妈妈。
在多年以后,也许那个孩子不会记得曾经的不舒服与痛苦,可妈妈弯腰清理的动作,一定会像剪影一样,在他心中永远留存。
就像教育专家王人平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养、品质,从不是单纯地「教」出来的。
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大人熏陶,通过模仿和追随来吸收,并最终内化成属于自己的教养和规范。
- 让教养渗透在小事中,成为一种态度和习惯
微博上一位妈妈的十条家规曾经上了热搜:
见到人先打招呼;
受到别人恩惠,必须表示感谢;
公共场合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
别人真诚款待你的东西,不喜欢可以说我吃饱了,绝对不能说真难吃;
……
从第一条到第十条,这位妈妈没有给孩子制定辉煌宏大的口号,而是将一个个生活细节标定出来,表示感谢的方法、说话音量的大小,都详细具体地告知孩子。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将教养渗透在小事中,形成习惯和一种态度。
家长,既是孩子行为边界的重要设定者,也是孩子行为的持续督导者。
一个简单的礼貌称呼,给身后的人留门的动作,洗手后不四处甩手的细节,提醒孩子留意这些小事和细节……
因为每一处,都蕴含着深深的教养。
对于孩子来讲,富养穷养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养。
如果说成长注定要指向分离,那么在孩子出发之前,你想让他带着哪些品质上路?你希望在他身上看到哪些你教给他的道理?
沁人心脾的礼貌周到、让人赞叹的良好教养,一定会帮助他更顺利地走向今后的人生。
就像教育家史蒂夫·比达尔夫说的那样,你能欣喜地看到,你给他的童年和他如今拥有的力量和品质的关联。
而有教养陪伴的孩子,才能和和美美过好这一生。
作者:二禾,记者,甜品师。喜欢新鲜有趣的文字,偏爱甜蜜浓郁的奶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