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俄罗斯五代机苏-57在交付之际突发事故,坠毁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距离中俄边境仅300公里。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飞行员侥幸逃生,但交付计划不得不延迟。事后调查原因,初步确定是尾翼飞行控制系统故障。目前尚不清楚坠毁的是哪一架,如果是那唯一一架量产型机,那么苏-57的服役时间势必大大延迟。
自12月以来,俄罗斯国防体系就事故频发:12日,“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维修时突发大火,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交付日期也受到影响;15日,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一座PD-16浮船坞沉没,坞内的B-380号潜艇发生侧翻。不到10天,又发生苏-57坠机事故。短短两周内,俄罗斯接连发生三起重大事故,海、空、潜部队均受到不同程度打击。
相比之下,苏-57的失事对俄罗斯打击更大。苏-57项目起始于2002年,受经费限制,俄罗斯不得不与印度合作研发,双方约定分别出钱出技术。经过漫长的研发,苏-57首飞日期一推再推,一直到2010年才完成。在之后10年时间内,苏霍伊生产了5架原型机,进行了700多次试飞,总统普京亲自出马,极力向多国推销苏-57,眼看大功告成交付在即,苏-57却因技术故障坠毁,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作为一种新机型,在试飞时坠毁既不意外也不罕见。验证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高强度试飞,疲劳程度已达极限,因此出现事故并不意外。早在2011年,一架苏-57原型机在试飞时突然喷火;2014年,一架苏-57在试飞时再次起火。俄罗斯航空技术本就不如美国先进,经费又受到限制,性能上先天存在不足,试飞时坠机完全可以理解。
苏-57坠机事故发生后,世界上仅有的四款量产五代机已摔其三,仅剩歼-20还保持着零事故纪录。F-22曾发生过三起坠机事故,两次发生在试飞期间,最后一次发生在去年4月份,事故原因是飞行员过早收起起落架。F-35于今年6月在日本海域发生事故,一架F-35坠入大海,至今未能找回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