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是明代一位重视家国百姓的正统文人,据传他晚年自评此生最引以为傲的是担任县令时的从政业绩。然而为他在后世带来不朽名声的却是他以学者和作家的身份所留下的通俗文学著述。从情节跌岩,文采斐然的故事中,我们得以窥探到一些古代人物的侧影,了解古人的秉性与品格,感受他们的气度与情操。
尽管有些典故并非毫无杜撰成分,却因作者的灵动和用心,使得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每每读来总不免感慨:古之贤,今之镜。在《喻世明言·范臣卿鸡黍生死交》中,冯梦龙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名叫范巨卿的书生,在上京赶考的途中忽染重疾,卧病在床。客栈主人怕他将病传给他人,便对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幸好客店里住着一位名叫张元伯的赶考书生,他略通医术,面对此情此景,张元伯说:“生死有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逐亲自为范生调理医治。不久范生的病痊愈了,张生却因此耽误了考期,范生为此深感内疚,二人便皆为兄弟。
正值重阳佳节,范巨卿欲返归故里,辞别张元伯前二人约定来年今日于元伯家中相聚,把酒赏菊。
转眼一年过去了,又到九月九。张元伯为迎接老友早早地宰鸡备酒、摆弄新菊,家人劝他不必过于着急,范兄来程路途遥遥,不定能如期而至,等人来了再杀鸡摆酒也不迟。奈何张元伯十分思念友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早便开始等待,只是等到太阳下山了也还不见范巨卿到来。家里人都以为范不会来了,劝他早点歇息,明日再作打算。可张元伯仍旧相信故友不会爽约,于是独自等到半夜。
还真的给他等到了,过不久范巨卿真的来了。兄弟二人重逢甚是欢喜,只是谈笑间范生对酒菜不食不语。张元伯问其缘由,范巨卿说,兄弟我其实是鬼魂。去年回乡,因考取功名未成便做起生意,日日繁忙竟忘了与你的菊花之约,直到九月九才想起却已经迟了。我听古人说,人不能日行千里,鬼却可以做到。我便拔剑抹了脖子,乘阴风前来赴约。
读罢心有戚戚,为古人这种信守约定,重情重义的品格所动容。这让我想起历史上另一对知己。荆轲刺秦的故事众所周知,却只有一人懂得荆轲,不忘荆轲,甚而舍身为知己复仇,这个人就是高渐离。
荆轲初到燕国便与天下闻名的琴师高渐离结识,两人志趣相投,常在一块喝酒谈天,酒至酣处,击筑和歌。
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刺杀秦王,出发当天,高渐离于易水江边送别友人,许是预感到这是与荆轲的最后一面,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杀失败后,燕王喜为了保全国家,杀掉太子丹请求秦王息怒。高渐离其实与荆轲刺秦的谋划关系不大,他大可以撇清关系以求自保。但他却选择隐姓埋名,投于宋子门下,寻找时机为知己复仇。
宋子有个十分善击筑的宾客这事传到了秦王的耳中,秦王命高渐离前来击筑,席间有人认出了他。秦王虽仍请他为自己击筑,但因害怕他寻机为荆轲复仇便命人戳瞎了高渐离的双眼。
失明的高渐离也许早就知道自己会失败身死,但他仍旧义无反顾。他在筑中灌铅,在秦王沉迷乐音不经意时,奋起用筑击打秦王。他的筑,是乐器,也是武器。他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祭奠这一生的知己,陈情自己的信与义。
古人看淡生死的这份勇气,和其精神理想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道义、看重情义,陆九渊说:“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可见是以道义作为其为人处世之根本。
而正所谓“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人生在世,难得遇到知己好友;哪怕一年到头见不上几面,只要聚首便相谈甚欢,实是天底下难能可贵的美事。中国人的情与义,叙不完,道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