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深圳大学承办的“化学测量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19年12月9日至10日在深圳举行。会议邀请了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6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全国69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院所的107位化学测量学优秀中青年学者参会。
跳转阅读→ 2019年底,医药化工企业老板为什么都在内部转发这篇?
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学记教授致开幕辞,他代表深圳大学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他希望与会代表能借此契机碰撞出思想火花,通过此次研讨会助推化学测量学的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院士以“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化学测量学”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化学测量学不仅仅是分析化学,而是化学的测量科学、方法和技术。化学测量学面临着更复杂的化学样品、更微量的化学分析和更精准的化学测量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而严重依赖商用科学仪器、独特性分析仪器和核心技术方法发展不足、高端新分析仪器研发队伍相对薄弱等是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仪器的研制应该是科学问题驱动的,必须是重要科学问题与新仪器创制相结合。他强调,要鼓励年轻科学家注重高端且独特的新科学仪器的发展;鼓励资深的科学家多帮助年轻科学家发展;加强与物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流和交叉,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注重在分析科学中利用我国发展的大科学装置;加强分析仪器研发队伍建设,多吸引不同专业人才加入。
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研究员根据科研工作规范及科学评价等现状,对我国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剖析,并介绍了新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他认为,化学测量学是分析化学的升级版,而不是分析化学的替代版。他强调,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科学研究需要优良作风和学风保驾护航。年轻学者是未来科技强国的铺路者,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学术生态的维护者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他期望广大青年学者坚守学术规范和科学诚信,坚守求实、实证、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坚持学术独立和研究工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积极履行责任和担当。
江桂斌院士在“分析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前沿”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发展之初是从测量开始的,化学测量学应该是一个以满足国家需求为首要任务的应用基础学科。江院士阐述了精密、原创的化学分析测量技术在国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能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分析工作者应该与国家目标结合,服务民生;学科交叉是解决复杂问题和做出高水平工作的重要途径;个人、群体或集体的发展要有长期目标,不盲目跟风、研究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赵宇亮院士以“纳米生物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为题,用细胞三维衍射以及定量分析整合素蛋白成像等新技术启示大家,纳米生物分析需要创新思想和创新科学仪器。测量科学是基础学科,但首先是工具性学科,“欲工其善,必先利其器”。能否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满足化学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化学测量学发展面对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谭蔚泓院士以“分子医学力推健康中国”为题,着重阐述了分子医学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子医学与化学测量学的辩证关系及分子医学与化学测量学交叉探索等问题。他强调,化学测量学是分子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利器。生物医学分析是国家重大需求,是化学测量学的前沿领域,其发展已经并且必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化学家可以从分子水平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和机理,通过分子诊断,精准治疗疾病。新当选的李景虹院士和樊春海院士分别以 “单细胞分析化学”、“框架核酸分析”为题与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历程及相关成果。
张学记教授的“智能生物传感和精准医疗”、鞠熀先教授的“分子识别与传感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毛兰群研究员的“脑神经电化学分析”、方晓红研究员的“见微知著:活细胞单分子水平检测新进展”、黄岩谊教授的“高度精确的核酸测定方法”和夏帆教授的“基于纳米孔的生物分子检测及其思考”等报告,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精彩纷呈。孔继烈教授以“化学测量学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提出精准医学呼唤创新化学测量技术与仪器;王强斌教授从自主创新的近红外二区影像设备出发介绍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产业化”。王伟教授和李剑锋教授分享了他们申请杰出青年基金的成功经验,并分别做了“单颗粒的化学成像与测量”和“能源分析的挑战与思考”的大会报告。与会青年学者讨论热烈,受益匪浅。
专家们一起讨论了“化学测量学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报告,涉及化学测量学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态势和发展现状,以及科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国际合作优先领域和实现中长期及“十四五”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专家们还对化学测量学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方向、科学部内部学科交叉的优先领域和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逐条进行了讨论。会议还研讨了新形势下化学测量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国家重大需求与重大科学问题,人才培养、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存在的问题等。
来源 |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 编辑 | 化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