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七色光影里的广州往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16
导读

招志雄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室内及展示空间的设计者,他也是亚运会开闭幕式主场馆——海心沙公共区域室内设计者,但在 “设计与艺术同行”展览中,他却是跨界到了绘画领域,用他的画笔加一些后期制作,为广州的许多老建筑——西…

招志雄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室内及展示空间的设计者,他也是亚运会开闭幕式主场馆——海心沙公共区域室内设计者,但在 “设计与艺术同行”展览中,他却是跨界到了绘画领域,用他的画笔加一些后期制作,为广州的许多老建筑——西关大屋、石室大教堂、粤海关等造影,蓝调、灰调、黄调、绿调……沉静的画面色调和建筑的旧貌相辅相成,让人看过后不由得想哼一支粤语小曲。就此,记者联系到了广州思哲设计院副院长招志雄,请他谈谈创作“广府寻迹”系列作品的因缘。

招志雄的工作中,有一部分会涉及旧城改造,经常会接触广州的历史建筑,也会翻阅很多文史资料,尤其是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做前期的咨询服务期间,他接触了规划局、档案局的不少珍贵老照片,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生于西关、长大于西关的招志雄,越发感受到这些建筑中的文化魅力……所以,从三四年前开始,他开始通过绘画记录建筑,去展现城市文化、城市记忆。

目前“广府寻迹”系列,招志雄已经完成了二三十张作品。首先,在题材选择上,招志雄就想与当下大家关注更多的地标性建筑拉开距离,所以他的目光主要落在既有文化底蕴,大家又没那么留意的广府建筑上,譬如“大新公司”、西关民居“昌兴大押”、“简照明别墅”等。

虽然很多建筑现在仍屹立如初,但跟历史旧貌已经差别很大,招志雄也往往更愿意去呈现建筑原初面貌,这样更能勾起人们抚往思今,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像他画笔下的海珠桥,呈现的就是最早的样式——桥身是可以开合的。“海珠桥为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 1929年12月开始动工修筑,工程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于1933年2月建成通车,成为当时沟通广州市珠江南北两岸唯一的大桥。开始起名为珠江大铁桥,因为临近‘海珠石’,又改名为‘海珠桥’。海珠桥的一大特点是两扇开合式活动钢桁架,用电动机开启中孔桥身。1938年日军派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也无法复原了,1949年10月, 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又将海珠桥炸毁……1950年3月25日广州市政府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六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虽然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但外观与原桥大致相同。”谈起这些旧建筑的历史,招志雄如数家珍。

另外,在呈现的视角上,招志雄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譬如粤海关,他描绘了从珠江南岸往北看的历史情景,当时粤海关前面还有其他建筑,江面上也有花尾渡。花尾渡是当时穿行广东内河的一种平底木质客货驳船,船的外表涂上绚丽夺目的彩画,看上去很像彩凤,所以也被人称为“凤尾渡”。这样整个画面的历史信息就显得更加丰富了。

还有圣心大教堂,招志雄画的也是从珠江边上望过去的景象,当时尚未有一德路,江上渔船排排坐。招志雄用水墨淋漓的样式来表现,画面很有味道。

因此,在艺术表现上,招志雄不拘一格,或速写,或水墨,或写意,或写实……有的又进行了后期电脑加工等,不同的建筑,洋溢出不同的古朴韵味。他将其做成的系列明信片,也让人爱不释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