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56
导读

“随遇而刻”之印,看似随意而散漫,却是无一笔无来处,无一笔不经心,带着体温,带着特别的情感、思考方式,印和文紧密咬合,互相佐证和阐释,意义迭生,韵味无穷。 我想,如果一本印集可以展示出那么丰富多变的…

读王见教授篆刻集,令人惊叹。掩卷思之,含义幽深,触动颇多,却有妙不可言之难。

这些印作,出版在二十年前,名为《随遇而刻——一段保守的学习记录》。然鲜为人知。篆刻集不是传统格式,编的简洁、新颖,无陈旧迂腐之气。书中汇集了若干风格迥异,趣味隽永的篆刻作品。同时,针对每一副篆刻作品,又配有一段笔记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的是与印章相关的某时某刻、某种氛围、某种际遇、某种情感的状态。静静地读这些文字,细细的品这些印章,则可以领略一城一地的历史故旧、一印一文的前尘往事。作者彼时的心境感悟,情思波动,知己相逢,八方交游,寒来暑往,东奔西走,皆历历在目。

但是,这不是游记。是文印互证,共同阐释;是书印相辉、烘托延伸,如此纵横交错,架构起先生精到的艺术理念。

我不明篆刻之奥秘,但看印面文字之语,已有图像意象之构。试看“武威”之印,朴拙厚重与雄浑苍茫之中,似乎有大漠风沙裹挟而来,有金戈铁马奔驰而过。纵然隔着两千多年的风云际会,也还是能够触摸到那种血脉偾张的历史温度。河西武威曾是汉代之古战场,陇原金城亦是先生的生身血地,那里酝酿过多少悲壮多少豪情。于是,对“武威”此时此地的感触、彼时彼地的怀想,皆诉诸沉重之刀痕,铸成敦厚之笔意。“大漠”——边远贫瘠;“关外”——荒凉宏阔。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曾经马革裹尸、荒丘埋骨。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大义舍身,志气磅礴与萧瑟壮阔的自然景观,构成荡气回肠、唏嘘振腕的千古风流。

请再看——“张掖”、“莫高窟”、“宁卧庄”等印,朱文缭绕,似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珍奇汇聚,车马喧闹。一派苍凉与繁荣共存、贫瘠与辉煌相生的奇异幻境。那是河西走廊与祁连敦煌的绵延不绝,留下的一个令世人惊叹的、浩瀚的文明遗存,组建的一个独特的、堂皇的文化空间,支撑起我们恣意生长的想象和向往。这样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浸透到印章作者的血脉中,就形成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对万事万物的特别观察,其视角、其情感、其方式,必不同凡响。一字一刀,一笔一划,就有了生命,也豪情万丈。

还有“兰州”,宽博厚重,朴实无华,不枝不蔓,不逸不斜,仿佛就那么静静守候了几千年;“麦积山”枝蔓错列,堆叠随意,如婴孩初生状态,稚拙天然;“玉门”高高耸立,门户静掩,卓然不群,令人神往;“千佛洞”都是岁月流淌的痕迹,岁月无声却不舍昼夜,脉脉不绝,历经千古;酒泉状似古井,泉水凝聚,波平如镜,仿佛听得到清冷水声,俊逸超然……

同样一副刀笔,一旦触摸到西方异域的脉搏,又呈现出种种异象,别有一番滋味。“卢浮宫”线条繁复雍迭,令人有窒息感。其纹或弯或绕,取鸟虫篆之意,古意盎然。使人顿生那种置身宫中而无所适从的感觉,让你再一次体会流连在盛大浩繁艺术展览现场的疲惫。或者使你穿行于偌大的一所艺术圣殿的时候,感知人之渺小,却奈之如何?

那么,就请到“橘园”体会亲切。

小小橘园与“卢浮宫”相较是沧海与一粟。橘园展出的画,多是一些个人藏画,故画幅也不大。所以看画也轻松从容。因此“橘园”之印,睁开了猫头鹰般的大眼睛,左右逡巡,松散而自在。

可以去“威尼斯”了。这里水道纵横,你推我挤,倾斜依托,危然欲坠。如果要去“奥塞宫”,印面则展现出华丽宽大的帘幕垂地,像遮挡着陈列的不规则,结构不匀的物件儿——这大约是现代性意涵的一种诠释吧。而当这种现代性表现在“毕加索”身上时,就更加明显的放大了——刀痕铿锵、随意开凿,断枝露齿、参差错列,笔画堆叠、结构失序,横冲直撞的粗直用笔加上绳索一般扭结的曲笔,可谓惊世骇俗的一种组合,笔势粗粝,干脆将序列、规则、法度、匀称、典雅之美统统驱离,无所规范、无所拘束……

当然了,作者在现代性当中恣肆挥刀的时候,没有忘记“梵蒂冈”。这是一个弹丸之地,其灿烂辉煌的艺术遗存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人慕名而来,那里的艺术大师的惊世之作,则令人顶礼膜拜,并享誉世界。作者把“梵蒂冈”按宝葫芦的形状来构图,采用柔和的弧线来结构字体,给人安静、祥和、华美、有条不紊的艺术体验。也将宗教的理念转化成人间喜乐的气氛,但不失其协调、和谐、对称以及恬静的古典秩序之美。作者内心的和解与开放是自然而然的,那不妨来一个拥抱的姿势,让现代与古老的文明,穿越时空阻隔,彼此照见,彼此礼敬。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西斯廷教堂”的法度森严和古韵翕然。

“随遇而刻”之印,看似随意而散漫,却是无一笔无来处,无一笔不经心,带着体温,带着特别的情感、思考方式,印和文紧密咬合,互相佐证和阐释,意义迭生,韵味无穷。

我想,如果一本印集可以展示出那么丰富多变的结构、线条、字体、印面等,一定是有深刻的生命体验,酿成不同的情感瞬间,自然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和独特艺术结构来承载。

我还记得作者说,所谓篆刻艺术是“大道涵养小技,小技蕴含大道”。想是指篆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法,并非仅靠勤奋练习,将诸种“刀法”熟练在手,就可以纵横捭阖,大行其道了。

实际上“道”法无边。尤其是中国艺术,都特别强调艺术面貌的“背后”功夫。这种功夫如果没有一个厚重的文化底蕴来支撑,如果没有一种对事理、关系的阐释能力,如果没有对人生百态的独特领悟和理解,如果没有对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会贯通,就只有“小技”而无“大道”,只有“作品”而无“意境”。

王见先生以其超越性的独到见解和炉火纯青的技艺技法可以弘篆刻之道。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