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淘宝控价管控方法,我们来整理一下,并且对这些管控方法稍作分析。
一、品牌方自己处理
这一般是品牌方首选方案,一般品牌在线下渠道基本是由市场稽查、市场督导来完成,相应的线上一般是由品牌运营部、法务部又或是客服部,大一些的品牌或者会成立专门的控价部来完成这项工作。
但这种方式有人工成本高、专业性不够的缺点,会制约效果。
二、产品本身
产品一般在设计、生产时本身会由品牌方或厂家在商品上加上二维码、条形码等元素,帮助确定商品的真假,以及追溯商品的货源。具体操作时需要线上线下稽查配合完成。
但是如果商品存在串货现象,或者因为品牌多级代理的设计方式,销售主体很难被确定,容易造成错罚、漏罚的现象。
三、合作律所处理
强调一下啊,敲黑板啦。大部分品牌方认为自己的产品出现线上问题时,第一感受是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会找律所发律师函,甚至起诉。我想说大部分只是违反了品牌方内部制度,离上升到法律层面还远着呢。那咱们来一个一个分析。
1、未授权销售。卖家虽然没有授权书,但是只要有正规的进货发票,卖的是真货,卖家是不用理会律师函的,并且相应的诉讼请求是没有相应法律支持的。就像杂货店卖矿泉水一样,不是每个杂货店都有授权书,然而大牌子的矿泉水基本上是每个杂货店都有售。所以这时候找到货源就显得比发律师函显得更重要了,每个终端产品的货源如果都能了解的很详尽,就不易出现终端混乱的局面。
2、线上乱价。除了国家垄断的行业(比如烟草、食盐、交通等等行业)品牌价格受到价格混乱的因素影响时,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裁。一般品牌的价格不统一时(或高或低),主要以品牌和代理之间的调解为主,无相应法律做依据去处理。
3、侵犯知识产权。此类行为比较好判定,并且有《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全国人大颁布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补充规定》以及《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等相关明文进行规定,能做到有法可依。
4、假货/仿货。此类行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明文进行规定,能做到有法可依。
5、串货/水货。从法律角度来讲,串货和水货性质是不同的。水货因为货品本身偷税漏税,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海关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处理。但是串货关于限定商品销售的区域,只是品牌和经销商之间的合同约定,还是以调解为主。
6、代购。代购本身并不违法,偷税漏税才是犯罪。只要代购的商品的金额在规定范围内,用途合理,本身就不存在问题,只能适用调解。
7、网络禁销、禁售。此类还是品牌和经销商之间的合同约定,还是以调解为主。
还有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律所合作的费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由于目前中国的法制环境的影响势必造成法律方式处理周期长,大品牌自不必担心,一些小品牌可能在问题处理好之前就因为市场的问题消失了。另外从我们已知悉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卖家对律师函之类还是以置之不理的态度处置的,律师费花了效果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