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70年前朝鲜发生的那场大战中,中国和美国最终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对手,彼此不但短兵相接于半岛北部,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峙于半岛中段,可以说是棋逢对手,最终谁也无法在半岛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那么,在这段历史中美国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呢?我们又有什么样的优势最终成为了自身的劣势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中美发生对抗之前,美国人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始终都没有相信中国人会进入半岛来作战。其次就算是中国人有胆量进入朝鲜,双方发生战斗,也不会甚至是不愿意相信联军会被打退。 因此在这两个因素的综合结果下,一场意料之外的目瞪口呆就发生在了那段历史上,时间是1950年年末。也就在这段时间内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联军各部,都震惊于中国人的作战方式,因为这支敌人的战斗方式按照他们的思维惯性来判断的话,“那就只能理解成不按照常理出牌了!” 此话怎讲?
在和中国交手之前没有人研究过中国人将以什么样的战斗方式拉开“序幕”,是从正面进攻?还是在侧面进攻?亦或者是空降?但很显然中国这个刚刚建立仅一年的国家是没有大型装备的,因此很多人都对中国人进入战场的目的大惑不解。 但很快他们就会知道对方的进攻方式将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这导致联军狼狈地撤回到南方,即使他们曾经到达过鸭绿江边。但历史的结果还是告诉我们,“联军最终无奈地离开了那个被他们认为是胜利终点的地方。” 那当时我们是如何战斗的呢?同时又具备什么优势呢?
中国部队的优势 在美国人的眼中,志愿军的战斗方式不以正面进攻为主,而是迂回到侧翼和后方,寻找薄弱的环节进行打击,并迅速封锁掉联军背后的口子,构筑阵地,切断敌人的退路和增援。而这一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夜晚发生的,尤其是穿插迂回的这个过程,这让不擅长夜战的美国人自愧不如。
在美国人看来没有重型装备的中国人,可以在夜晚毫无阻挠的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他们不带过多的弹药、食品和重武器,这种方式使志愿军可以更轻便的在夜间行军。即使山区没有任何道路,也会悄无声息地做到完美无缺,这种轻便、快速的行军成为了中国人的优势。 因此此时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士兵很能打,并一度被其打倒了“三七线”附近。但这种优势在后来的战斗中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劣势,此话又该如何理解?
首先:消耗量大 当我们士兵的弹药、食品、药品不足以持续战斗时,我们补给不足的劣势就暴露无疑。虽然我们重武器不多,补给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士兵们行军速度加快,并进行有利的迂回,但战场上的消耗却降低了持续作战的能力。 后来的李奇微将军最终发现了这个秘密,他把这叫做“礼拜攻势”,用来形容我方的进攻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
其次:补给线过长 随着志愿军的南下,其后方的补给线也渐渐拉长,由于美空军对后方的轰炸,补给运输成为了志愿军最大的麻烦,这也导致了我们轻装前进迅速穿插作战的士兵,即便是能够将敌人包围也没有足够的弹药和兵员补给来消灭敌人。 这也是造成第五次战役我们无法继续进攻,反而在撤退时因补给不足导致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美国在前期还认为中国人很能打的话,那么到了第五次战役时,他们已经否定了这个想法,至少不再认为自己又被赶进大海的可能性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轻装上阵”的优势也正是我们的劣势。因为在持续几天的战斗中,这种补给不利的情况会使优势瞬间转化为劣势。 这导致曾经人心惶惶的联军士兵,在后来的时间里不再惧怕志愿军的进攻了,最终战场上的局势也演化成了互相对峙的僵持局面,直到战争结束。 中美大战前有多少中国部队打埋伏?最终美军掉进口袋!答案很震惊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时美国有多少部队?为何打中国那么吃力 看看美国对上甘岭的称呼,就知道他们想玩场更大的,但最终砸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