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舰炮为主要火力输出进行舰队决战的大型战舰,尤其是战列舰,本身都拥有极高的装甲防护能力,如旧日本陆奥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万2000多吨,装甲总重达1万3023吨,大和号装甲总重量高达2万1266吨,不过对于被飞机使用炸弹空袭来说,结果完全不一样。
历史长河中的战舰巅峰:武器进化史的踏脚石
战列舰是以火炮为火力输出的战舰巅峰作品,也是海军武器进化史的节点,大和号作为代表性战舰主装甲带厚达410毫米,但甲板最厚处也不过200毫米,标准排水量6万5000吨的大和号,装甲总重量已经达到2万1266吨,如果再增加防护重量,加厚水平装甲用以防护空中攻击,战列舰可能就真的成为“浮动棺材”,火力输出和实际作用却相对有限,变成完完全全的“废柴”战舰。
在二战时代的武器进化史中,空投的炸弹越来越大,如英国的“高脚杯”炸弹,自重5.4吨,装药量达2.36吨,相比大和号主炮弹总重1.6吨和330公斤的装药量,有着吨级的单位差距;而滑翔制导炸弹这类制导武器的出现,更让巨大的战列舰在飞机攻击面前,变成的难以逃脱,意大利罗马号直接被制导炸弹击穿7层甲板击沉,英国厌战号也被击穿6层甲板重创。
因此,单纯的依靠厚重的装甲被动防御的思路,变成了文字历史,自不断进化的航空兵武器和舰载武器面前,近中远主动防御体系逐步确立,而失去了舰队核心地位的战列舰,面对使用更灵活,费效比更高的通用驱逐舰,也变得花费奇高、人员浪费和作用有限了。
战列舰对阵看运气:打不过就跑
战列舰对战,一般不需要“望闻问切”那么麻烦,“望”得到就直接“切”,直接几百毫米舰炮问候,只要火力和防护接近就可以对战博的战果,不需要特别比较具体数据差几毫米,毕竟如果运气到位的话,击中对方就有可能胜利。
如果过巡洋舰与大型舰艇对战,就要看对方的“成色”了, 打驱逐舰直接干,巡洋舰也直接干,打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没有队友在身边的话,只能打不过就跑或者远远的“骚扰”,如追击俾斯麦号行动中,两艘英国重巡洋舰的跟踪做法。
战舰对战中,即便被击穿装甲,只要动力系统不损坏,能保持航速,都还是有逃跑机会的。
大型战舰对阵海军航空兵:打不过跑不过
大型战舰如果在海上被航空兵飞机发现的话,就不能像战舰对战那样轻松了,首先在机动性上,战舰和飞机是无法相比的,逃跑的机会不大,其次在对战中,主炮火力左没啥作用,防空火力权力输出之后只能靠装甲硬抗,靠转向躲避飞机扔炸弹,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
因此,在失去己方空中力量保护的情况下,战舰不论多大,被航空兵发现并攻击的话,被击沉和重创只是命中率和时间问题,如大和号单独带队执行最后的任务时,与几百架美军舰载机搏杀,完全无法躲避或者逃跑,空有460毫米巨炮没用,只能“巨炮打蚊子”然后靠装甲硬扛,最终没扛住被击沉。
而俾斯麦号仅仅被几架飞机追上,就无法在逃脱,提尔皮茨号更是在康扣被攻击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摆在那被英国空军“高脚杯”炸弹攻击,在速度更快,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机动更灵活的飞机面前,战列舰更像是巨大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