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是反制美国和北约实施的欧洲导弹防御计划的利器,是俄军现役最先进的战役战术导弹,具有高度灵活性、隐蔽性和适应性,现代化程度很高,作战反应时间非常短,一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对两个目标的打击,射程200-500公里,主要用于完成对敌方导弹系统、远程火炮系统、机场、指挥所等地面目标的打击。
据相关报道,今年早些时候,俄军“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接收“海鹰”-10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瞄准。说起“海鹰”-10无人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随俄军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参战,是一款装备最普遍、性价比最高、性能较为可靠的无人机系统,是俄罗斯军用无人机工业迎头赶上世界潮流的一款典型产品。从列装以来,俄军陆续接收了1000多架该型无人机。此外,这款无人机在边防部队应用也很多,主要用于边境监视和海岸巡逻。而且,该型无人机还有抗严寒的特性,后续俄军北极部队可能也会装备。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海鹰”-10无人机并不是特别大,安装有前螺旋桨,采用弹射升空。据资料显示,该无人机质量大概只有20斤左右,作战半径120公里,续航时间10小时,每套系统包括2架无人机和1个地面控制站,主要用于执行前线空中侦察和目标指示任务。
“海鹰”-10无人机属于身经百战的一型无人机,不过命运多舛,被乌克兰和叙利亚击落过多架,还被乌克兰拆解成零件进行分析研究,无人机的相关技术基本都已泄露。
俄罗斯方面号称该型无人机是本国研制的,但是除了外壳是俄罗斯制造之外,无人机的其他相关部件却几乎都是东拼西凑的“万国牌”,汽油发动机点火器是日本SAITO公司的,卫星定位芯片是瑞士ublox公司的,还用了我国晶宏公司的单片机以及聚和源公司的电池,还有来自于瑞士、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飞控芯片、遥控芯片和无线电接收器、高频放大器等,堪称是用民用市场的舶来品拼凑起来的军用武器。
“海鹰”-10无人机的作战性能并不出众,在军用侦察无人机领域,可以说是小学生水平,其12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美国MQ-9“收割者”无人机的1800多公里相比,只能算个零头。此外,它的有效载荷也非常低,没办法携带大型高性能的侦察设备。但是,俄军应用该型无人机却很广泛,颇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也折射出俄罗斯无人机军工方面的软肋。
对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接收“海鹰”-10无人机的用途,一是可能用来侦察,勘察目标情况;二是用于导弹打击之后的毁伤评估;三是进行目标指示和引导攻击。对无人机指示目标和引导攻击,俄罗斯去年在波罗的海就曾做过尝试,当时他们用的是“前哨”无人机实时指示海上待打击目标,成功引导军舰发射“口径”巡航导弹和“宝石”反舰导弹实施攻击。笔者认为,“海鹰”-10无人机在担负导弹旅相应任务方面明显短板太多,“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更应该采用的是“前哨”这样的无人机,因为这型无人机装备有先进雷达、大功率光学及电子探测设备,作战半径达250公里,巡航时间达17小时,具备引导校射的能力,而利用无人机对导弹进行超视距引导,将大幅提升导弹系统的作战效率。当前,“伊斯坎德尔”-M导弹旅接收“海鹰”-10无人机应属于过渡阶段,后续应该会引进更加先进的长航时、远航程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