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等校。1998年于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2016年获颁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曾为北大史学系的毕业生题过两首诗,第二首是:“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一开头抒发了本人的性情与做学问的态度,说自己天生是个独立思考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探求文化知识,为了寻找人生意义,而不是为了别人,不为世间的功名利禄所用。然后,就告诉年轻人,平生所学有什么可以相赠的呢,就是这种独立思考、不受人左右的精神。
陈先生的“读书不肯为人忙”,让人想到孔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提出,读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实用价值,还是寻求个人思想的独立自主?
对一般人来说,读书有其实用的目的,求学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然而,这只是读书的初阶目的,以专业知识来“揾食”(广东方言,本义为找吃的,此处作引申义“谋生”。——编者注)。问题是,等到有了饭碗,难道就不读书了?或是不读专业之外的书了?假如真能技术到手,有饭吃了,书也不必再读,浑浑噩噩一世,“饭来伸手倒便眠”,像养猪一样,倒也幸福。人生意义?没有意义。多好!可叹的是,人毕竟不是猪,达不到猪的“卧忘”境界。《庄子·大宗师》说颜回能“坐忘”,引得孔夫子羡慕不已,其实,猪则更高一筹,从来没想过读书求知,不必绝圣弃智,早就卧忘得道了。可惜那是猪,不是人;是人就会思想,一旦思想,就会想为什么活着。
年轻人忙着读书,时常是为了父母,为了交功课,为了得文凭。等到有那么一天,读书不再为别人,不再为了功利,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时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之时。那时,就有了自己生命的主体与主见,也就理解了陈先生的谆谆忠告“读书不肯为人忙”,因为,为自己还忙不过来呢。
本文节选自郑培凯教授著《高尚的快乐》一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立场,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