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人口仅次于我国的大国,它的市场也是巨大的,但其发展却与我国不可同日而与。如此巨大的国家,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今天就聊一聊印度,以奈保尔的书籍《印度—受伤的文明》为抓手进行叙述。
背景
奈保尔写作该书的背景是
1975年,甘地夫人宣布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关闭国会,对媒体严厉审查,一时间印度政局激荡,奈保尔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进入印度,写下了这本游记。
其主要写的是1947-1975年的印度,由于时间在40年前,现在的印度肯定不一样,但本书仍对我们认识印度有一定意义。
该书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分别为印度教对印度的影响,独立之后的印度现状(1970年代前后),智识,甘地主义的影响
印度教的影响
种姓制
在印度教,有个种姓制度。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最底层的不可接触者。
因为等级的森严,导致了阶层固化,但按道理,人们为了活命是要造反的,那印度怎么不会呢?
是因为业。印度教宣扬来生,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会反馈在来生的。他们不追求现世,他们想象来世投胎做个高种姓人种就好了。
他相信那就是他们的业,那是永恒。
苦行
印度教宣扬苦行。他们认为的大师就得像甘地一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们舍弃高科技,用自己的劳力来替代科技。有汽车,不要,我走。这妨碍了印度工业的发展。
70年代的印度现状
城市:以孟买为例,印度是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
富人占据着城里最好的位置,他们有独立的厕所,有自己的游泳池,享受着生活。而穷人则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因为没地方睡,就睡在大街上。
富人一方面讨厌这些穷人,但又需要他们来服务自己。而穷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出现了湿婆军,这一极端的势力。
农村:在农村,由于独立运动解放的不彻底。农村仍然残存着许多地主。他们占有土地来奴役村民。而村民因为印度教的关系对地主又是极其的信赖。无地的村民更是依赖有地的地主。
智识
- 牛这个动物在印度是极其尊贵的。他们会用牛车,而舍弃汽车。
- 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大都是高种姓人,他们无法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因此提出的改革方案大都脱离实际,可行性大打折扣。
- 他们由于信印度教,对自我有着极大的执念。他们不对外界世界进行调查,单凭自己的想象来治理国家。
甘地主义的影响
甘地作为印度的国父,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甘地早年是在英国读书的,后来去了南非,见到了殖民统治的残酷。就立志回国解救国民去了。
甘地回国,让国民知道了民族主义,汇成一股绳开始独立运动。其在政治上是以农村为单位来治理国家。而对于工业文明,甘地则是将贫穷神圣化,宣扬灵性。
《印度文明的失落》,在奈保尔看来是宗教的影响和精英分子智识的混乱,加之甘地主义的泛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