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交通图
平遥城附近的主要交通,共有3条公路2条铁路,分别是京昆高速(通车十几年)、国道108线(京昆线,通车三十年)、省道221东夏线(原国道108线,1920年通车)、大西高铁(通车四年)、南同蒲铁路(1933年通车)。这5条交通线不仅是连通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而且是连通中国东北、西南的重要交通。那么1920年修公路以前,平遥、祁县、介休之间的交通在哪?走哪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京陕驿道。
驿道是中国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讲的战备道,战时用于转运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和平时期商贸往来、通信、传递文书。如国内著名的丝绸之路、湖广驿道、南阳—襄阳驿道、青蒿驿道、梅关古驿道等。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一条很重要的的驿道叫京陕驿道,也叫京师孔道,是西安、北京的重要交通,素有“北通幽燕,南达秦蜀,西抵河陇”之称。它几乎纵贯山西境内,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军事商贸要道,为晋商的繁荣发达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99版《平遥县志》记载:“驿道又称官道,为古代交通要道。明清时,从秦陇通往京城的京陕驿道(素称京师孔道),由介休义棠驿入本县杜村境,到平遥城下西门,穿城内东西大街,出下东门,过惠济桥(九眼桥),经洪善驿,至曹冀村出境,通往祁县贾令驿,境内全长28公里。此道最初开通时间无考,明清继之。民国年间,逐步发展为公路”。
此道,平遥段沿途村民通称官道;祁县俗称贾令官道、川陕官道;榆次称京陕官道;介休称官道;河北井陉叫秦皇古道。
一、 京陕驿道平遥境内遗迹的发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乔南在《清代山西的商业市镇,平遥》一文中提到京陕驿道。山西财经大学冀福俊博士在《清代山西商路交通及商业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了京陕驿道。平遥县史志办马维林主任在《平遥与西北草原“丝绸之路”》一文中提到了京陕驿道。平遥县文物局赵鹏图先生在《“万里茶道”平遥段文物遗存初探》一文中都提到了京陕驿道。
那么京陕驿道在平遥境内到底在什么位置呢?现状又如何?本人运用现代科技卫星地图、结合实地踏勘、和走访沿途村民,对祁县至介休段京陕驿道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平遥段京陕驿道。
二、 京陕驿道平遥段路径
驿道出祁县城向西南方向,穿祁县郑家庄村,进入平遥境,进洪善堡(洪善村)北门,出南门。紧靠沿村铺村西过。从琉璃庙(栖真庵)西过。五里庄村北过。过惠济桥,过东关,进下东门。城内经东大街、南大街、衙门街、出上西门向西南方向,过古中都桥,进下桥头村北门,出南门。出平遥杜村界,进介休界,进张兰村东门出西门,向西南穿邬城店村过。
沿村铺位于平遥城东北六公里处,紧靠驿道,现为洪善镇辖下的自然村,是平遥唯一称铺的村庄,在古代,铺是次于驿的同功能机构,铺是由县级管理的,铺的设置都是在交通要道上。凡是地名带铺的都是在古官道上的,如现在全国有很多叫三十里铺、二十里铺的村镇。沿村铺村口驿道边筑有烽火台,现不存。
京陕驿道平遥段地理位置
三、京陕驿道平遥段历史原貌分析与保存现状
京陕驿道创建年代无考,秦汉时期有相关记载。
据薛瑞泽先生《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交通线路》一文中载:“···战国时期以太原为中心交通线路的开辟与统一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伐取赵中都、西阳”,《正义》引《括地志》云:“中都故县在汾州平遥县西十二里,即西都也。西阳即中阳也,在汾州隰城县东十里。《地理志》云西都、中阳属西河郡。”此云“伐取赵中都西阳”,说明从晋南沿汾水可以直达晋阳。赵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288年),“秦取梗阳”。《集解》:杜预曰:“太原晋阳县南梗阳城也。”《索隐》:“《地理志》云太原榆次有梗阳乡与杜预所据小别也。”秦国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了晋阳带,其线路的畅通当属必然···秦始皇即“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秦王政八年,“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ai)国”。虽然嫪(lao)毐不居于封国,但太原与咸阳便利的交通是他得以收取赋税的重要保障。秦始皇十五年,“大兴军至太原,取狼孟”。狼孟在太原北。十九年,“秦王还,从军至邺太原、上都归:”说吸臭是沿着沧河河。然后渡过黄河回到咸阳的···《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所记述的相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原周围地区便利的交通网络。太原郡的郡治晋阳,下辖21个县,依次是:胆,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孟、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等···”。
又据王崇焕先生《中国古代交通》一书中载:“···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区,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今甘肃临洮),为西北干线。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河西、西域后,这条干线可经由河西走廊,延长到西域诸国。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经平阳今临汾西北)、晋阻(今太原市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东),为河系线长安向西南经汉中,以达成都,并远至云南,为西南干线;自长东南出武关,经南阳,以江陵,并继续南进,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
京陕驿道平遥段总长28000米,现残存5000米,其中保存较好路段约4500米,残损严重约500米。现将保存较好的典型路段分述如下:
洪善村东北到高速公路段现存长57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米至1.8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
洪善村东北到高速公路驿道现状
曹冀村境内至平遥、祁县交界处现存长73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5米至2.5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栽有部分果树;
曹冀村西驿道现状
洪善公铁立交桥旁现存长30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栽有部分果树;
洪善公铁立交桥旁驿道现状
沿村铺村东北现存长10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
沿村铺村东北驿道现状
沿村铺村至琉璃庙现存长45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米至1.5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
沿村铺村至琉璃庙驿道现状
琉璃庙西南有430米,变为一条水渠,走向基本未变。
琉璃庙西南驿道现状
东外环东、S222省道南现存长35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0.8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
东外环东与S222省道驿道现状
柳根西街南、兴平路东,现存长26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0.8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栽有部分果树;
柳根西街南驿道现状
西外环路柳根河桥至古中都桥到下桥头村北,驿道变为柳根河,即此段柳根河就是古驿道,走向有小幅变动,此段长度3200米;
西外环路柳根河桥至古中都桥到下桥头村北驿道现状
北良如西烽火台
下桥头村西南至平遥、介休交界处现存长1800米,宽15米,驿道低于两边地面1米至1.7米,表现为一条壕沟,现为耕地,此段驿道保存较为完好。
下桥头村西南至平介界、介休邬城店村驿道路线
下桥头村西南至平遥、介休交界处驿道现状
四、古驿道形制分析
从驿道遗迹上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即驿道现在一般是非沟即渠,我们知道在平川修筑的道路,一般情况是路面高于两侧地面,而古道却是低于两侧地面,在这里初步分析一下。民间有谚云;“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古时候,大道都是土路,经过车行马走的碾压,时常是尘土飞扬,路上的尘土借着风力会飞到别的地方,尘土不断减少,天长日久,道路地面标高下降,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下雨后,路很湿,车轮滚滚就会把路上的泥土一部分碾压到了路边,一部分粘在车轮上带到了别处。风霜雨雪一年又一年,人们走着走着,道路越走越洼。第三个原因是,驿道两边的耕地多用山水浇灌,而山水含泥沙较多,年长日久,耕地渐渐增高,驿道渐渐低于两侧地面,普遍是东南边高、西北边低,两边高差有的路段达到1.5米,形成沟状。经查询有关资料得知:古道路低于两侧地面并非京陕驿道独有特征,而是好多地方共有特征。已发现的例证:山东青州的青羊驿道、河北南宫的盐皮古道。
五、驿道沿途其它遗存文物
京陕古驿道平遥段文物遗存主要有:
惠济桥俗称“九眼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县城东北1里处,现仍在使用。
中都桥也称济远桥、西河桥,位于县城西南8里北良如村西,据县志记载为汉代遗构,现在已经深埋于地表下1米多。
烽火台其作用是传递军情,是军事设施。古驿道平遥段原共有5处,分别设立在:洪善堡南门外、沿村铺西、五里庄村西、北良如村西、下桥头村西南。现仅存两座:北良如村西一座,位于中都桥旁;下桥头村西南一座。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记载:“东北路七里,曰五里庄汛(兵五名);又六里有奇,曰闫村汛(兵五名);又四里有奇,曰洪善村汛(兵六名);西南路八里有奇,曰良如壁汛(兵五名);又四里,曰桥头汛(兵五名)”。北良如村西烽火台村民俗称“营房”,可见烽火台曾驻兵,下桥头村西南烽火台残损严重。洪善堡南门外,沿村铺西、五里庄村西烽火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
驿铺东北路,仁内铺(琉璃庙),洪善铺;西南路,十里城西铺(中都桥附近)又十里陈村铺(界碑附近)。驿铺是在官道上设立的,先有的官道。
县界碑2018年2月17日,我沿驿道向介休方向考察时,发现了平遥、介休两县界碑。根据字面粘有泥土等情况,可以看出近百年来此碑无人动过、无人看过。以上文物遗存,丰富了古驿道文化,佐证了古驿道的繁荣,是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六、驿道对晋商的影响
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祁、太、平之所以成为全国的商贸重地,原因之一就是交通便利,而交通便利即利益于京陕驿道。据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汾州府志》记载:“洪善驿在平遥城下东门外,有马骡四十对,洪善所募夫八十名,洪善驿管夫七名,防夫四名”。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记载:“驿铺东西通衢,太原府祁县贾令驿西南五十里,至府属平遥县洪善驿,洪善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洪善镇。雍正八年裁驿丞,归县管辖。今所有额,马七十七匹,马夫三十八名半,厂夫九十名”。洪善驿因最初设立在洪善而名洪善驿,驿站相当于今天的邮政局、政府招待所、货物转运站、公路服务区,由洪善驿的规模不难看出平遥商贾云集,贸易往来繁荣发达。
正是有京陕驿道才有了“填不满的平遥城,拉不完的平遥城”,正是京陕驿道为平遥提供了得天独后的条件。驿道不仅为平遥提供了交通的便利,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平遥提供了各种信息。
七、驿道的建成年代推断
具体修筑年代目前无法考证,各县城之间必有交通联系,驿道所处海拔高度为750米至760米之间,地形地貌为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没有沟壑,是介休、平遥、祁县线路最近、最宜筑路的路线。由此可推断,驿道的建成应该不晚于平遥建城年代。据《平遥县志》记载,中都桥是汉代遗构,那么可以确认的是,汉代已存在这条驿道。1923年修通太原至风陵渡公路(即108国道),上世纪五十年代驿道仍在使用,后逐步废弃。
八、驿道的价值
这条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商贸往来发展史、交通运输发展史、道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旅游价值:秦直道,秦始皇修的陕西咸阳到内蒙古包头的一条大道现有部分遗址尚存,沿途有关部门开发了秦直道旅游。秦皇古道位于河北省井陉县,是京陕驿道的一部分。井陉县开发了秦皇古道旅游。榆次官道巷,是京陕驿道的必经之路,位于王湖驿与什贴驿之间,开发了以驿道文化为主题的旅游。
平遥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的古城,旅游业蒸蒸日上,驿道遗迹初步发现,应该能为古城平遥的旅游增光添彩,不排除遗迹的进一步发现,加之遗迹文化的发掘,例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出逃西安。10月3日皇家队伍顺着京陕驿道从洪善向平遥城走来。千年驿道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得到了黄土铺垫,清水稍洒的礼待。今天在平遥还流传着慈禧与碗脱子的故事,碗脱子也成为平遥名吃。中都桥、烽火台、县界碑的进一步开发等等,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必将更上一层楼。
九、驿道保护利用的思考
平遥能有千年古城、千年古寺(双林寺、镇国寺、慈相寺等),再加上新发现的千年古道实为平遥幸事,也是平遥人的福气。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保护好这条千年古道,传承好我们的历史文化。
作者介绍
郝怀公,1966年生,平遥县东达蒲村人,文物古迹研究爱好者。多年来,骑自行车跑遍平遥县十几处乡镇的200多个村落,发现了“京陕驿道”等多处古道遗迹并潜心研究,现参与《东达蒲村志》的编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