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的国产新剧真香了,但这些话我必须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21
导读

抛掉正剧的包袱,《大明风华》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古装群像剧。 不过是一家兄弟之间日常斗嘴,整日互损,父亲夹在中间难以抉择的家庭剧目,这是最小白的观众也能看明白的。 但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趣味性…

又一部国产剧在群嘲中开播。

又在真香定律中获得一批忠实粉丝。

国内,频上热搜:

外网群众,追到上头:

豆瓣评分不高。

但经不住各种安利,Sir抛开偏见看了几集。

果然,问题的确有。

可亮点,居然也不少。

既然有争议。

行。

Sir今天就敞开聊一聊,不足在哪,又好在哪。

《大明风华》

之前的官方宣传。

“历史正剧”。

加上一众演技担当的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等参演,给观众错觉:

完全复刻史书,1比1展现曾经的大明盛世。

但,很多人忽视了——

对历史正剧的定义,每个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如果仅因期待落空,就忽视掉这部剧的亮点。

Sir觉得,大亏。

围绕《大明风华》的争论,正是当下一个典型。

反映出我们对待当下国产文娱剧目时,纠结的心态:

在看惯浮躁离地的国产剧后,我们期待转变,甚至急切到产生某种偏见。

而《大明风华》要做的。

正是重塑。

重塑人物

抛掉正剧的包袱,《大明风华》是一部正儿八经的古装群像剧。

可能很多年轻人会嗑汤唯+朱亚文这对男女主演的CP爱情。

但,在《大明风华》里,率先出圈的。

是男人戏。

朱家五子,一度占据热搜。

老戏骨,以明成祖朱棣(王学圻 饰),和太子朱高炽(梁冠华 饰)为代表。

中生代,有汉王朱高煦(俞灏明 饰),赵王朱高燧(栾元晖 饰)。

年轻人,朱瞻基(朱亚文 饰)。

放在明朝永乐年间,这五个天潢贵胄,可谓全天下最有权势的男团。

《大明风华》真实地让观众开了眼。

按传统,君臣父子,最是无情帝王家。

说远的。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故事,每年都会来来回回讲几遍。

诸皇子明争暗斗,只为博皇帝一笑。

宗法,礼制,把父子之间调教得都不会说句人话。

说近的。

高分剧《琅琊榜》,梅长苏精心谋划几十集,步步为营……

为啥?

不过为了让他皇帝老舅说句真心话。

就连最近大热的《庆余年》也一样。

太多这样压抑的细节:

庆帝稍稍一大喘气,长公主、太子、二皇子……

无不是突发心脏病般,跪地认错。

这哪是父子?

当然,他们都没有错。

在皇室这个修罗场,父与子,就是最严苛、最微妙的竞争关系。

但。

有没有第二种可能?

Sir敢说,从来没有历史剧像《大明风华》那么拍。

好玩。

先看人设。

严厉的父亲,懦弱的大儿子,两个调皮捣蛋的小儿子,以及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孙子。

五个大男人,凑成一桌热闹戏。

要Sir说,这就是大明朝版本的《我爱我家》啊。

剧中一切的斗争都可以弱化。

比如核心的太子之位争夺,往大了看,各种波诡云谲的盘外招。

是太子装傻装天真也好,汉王充楞性子直也罢,为了讨欢心,以谋定储君之位,这是我们熟悉的。

但往小了看。

不过是一家兄弟之间日常斗嘴,整日互损,父亲夹在中间难以抉择的家庭剧目,这是最小白的观众也能看明白的。

说一个宝藏人物。

太子朱高炽。

历史上,长得极胖,身体有残疾,但为人宽和,颇有能力。

剧中,让曾经口若悬河的狄大人饰演,长的胖,行动迟缓,说话结巴,时常连脑子也不够灵光。

在父亲面前,每一次都吓的连完整话都说不出来,只能靠着儿子出面帮着解围。

但这样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趣味性重现,却贡献了朱家五子中最高的吸粉能力。

面对父亲,紧张结巴,之后大喘气。

好一个憨憨。

当父亲要检查作业(监国成绩)时……

Sir更是看到了曾经在学校里的自己。

惴惴不安,可怜兮兮。

问天不灵,问地也不灵。

在父亲的强大气场下,朱高炽被反复摩擦,感觉随时会崩溃的样子,忍不住让人想摸头安慰。

在皇上面前是这样,私下更好玩。

佛系地心宽体胖,却又笨拙地追求精致。

比如,为了减肥,大早上起来练剑,一晚上少吃四碗饭……

再看台词。

满满的生活化。

比如,剧中放弃了文言文的之乎者也,放弃了传统的父皇、儿臣等自带气场的叫法。

兄长,就直呼老大。

因为对于朱瞻基来说,从小长在皇宫,这有啥大不了的故事?

不就是你爹和你二叔三叔之间的斗嘴,然后每次都气坏你爷爷的日常。

事情,都是可以放在明面上来谈的。

朱棣在孙子面前,说儿子的不成器。

朱瞻基,在父亲和叔叔们面前,听他们编排老爷子。

当然,也有出岔子的时候。

前几集中最有笑点的地方,是朱瞻基当着父亲的面,编排二叔。

二叔的脑袋满地滚

大家不都踏实了吗

结果?

二叔从父亲庞大的身躯后,优雅闪现。

再来一个不失礼貌的微笑——

~

哈哈哈。

一瞬间尴尬到空气突然安静,在线打脸。

除了在称呼上,还有日常的口语。

比如“脏话”。

与文官讲话,朱棣总保持体面。

但在武将面前,讨论战术时,当即换了一种气氛——

叉着腰,“飙脏话”。

语气马上转换成糙老爷们,与武将们瞬间打成一片。

什么是雄才大略?

不用跌宕的剧情衬托,不用浩大的场面硬撑。

巧妙的日常,即可。

诚然,《大明风华》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正剧”。

但。

它也绝不是为了趣味,在瞎编、胡编。

相反,它试图以日常的角度,打破我们对皇室的固有印象。

这就是我们对《大明风华》理解偏差的地方。

也是Sir认为的,它的亮点之一:

扒掉皇权的外衣,打碎我们对权力的想象。

从人物设计、演员表演,到台词表达……

都在消解刻板的人物,以填充真实的人味儿。

只有当观众接受了他们是真实的人。

所有君臣、父子、朝堂、党争,才显得可信可感。

重塑宫廷

古装剧,通俗点说,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种女人打架,后宫之争,如《甄嬛传》;

一种男人打架,朝堂争斗,如《大明王朝1566》。

受众,也泾渭分明。

唯独《大明风华》,尝试打破这种边界。

用亦庄亦谐的风格,去试图糅合差异。

先看男人打架。

剧中再现了一个永乐盛世的模样。

郑和下西洋后万国来朝。

天朝上国,之于周边诸国的朝贡与保护政策。

以及永乐朝堂内部,对于建文帝旧党的警惕引发的一系列动荡。

这朝野戏,一点不儿戏。

家庭的烟火气虽说了很多,但帝王家的无情一点没少。

到处是手段。

万国来朝之后,皇帝遭到刺杀。

不论有没有,是不是,先夺权——

废掉太子监国权柄。

夺权不够,再彻查——

让老二老三带人带兵,把京城查个底朝天。

汉王赵王想作乱,朱棣按兵不动,发兵设下陷阱,看他们态度。

虽是父子,亦是君臣。

一旦有动作,立刻诛杀无误。

即便是最萌的太子朱高炽,他总在父亲面前装傻充愣。

是真的吗?

可能是,也可以是演戏。

当然,父子俩都对此心知肚明。

这些斗法,藏在日常家庭争吵之间。

偶尔讲透,能让权力这个词,更显狰狞。

再看女人戏。

汤唯的风情自不必谈,朱亚文在剧中的角色,在历史上就是大明早期第一高富帅。

文能提笔绘丹青,武能上阵砍人头的典范。

撩妹功夫,Sir甘拜下风。

面对女主,大明王朝第一高富帅的霸道总裁范儿。

带她吃饭,骑马,射箭,逛诏狱,然后见家长。

但面对家中的长辈们,又是一副乖巧的机灵鬼模样,安心充当他爷爷的分身和传话筒。

故事才刚刚开始,朱瞻基就已经靠个人魅力,牢固地锁住了不少受众。

但这还只是《大明风华》在打破壁垒的一个尝试。

更难得的,是它在努力灌溉人味儿的同时,尽力逼出角色的人性。

去神性,说人话。

举个例子,朱棣。

之前有关朱元璋的造型问题,引发争议。

特效制作的朱元璋,阴森恐怖。

但。

很多人忽略掉了,这发生在朱棣的梦中。

那个站在朝堂上的人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棣自己心中所有恐惧的具象。

很少有人能拍出皇帝的心病和恐惧来源。

这场戏Sir特别喜欢。

梦中,朱棣提着刀,穿过一条阴森的走廊,却来到了上朝的大殿之中。

金銮殿上,站着父亲朱元璋,身边还有失踪已久的建文帝。

自己做错事被抓住的窘迫,得不到父亲认可的愤恨,对父亲的崇敬与恐惧……

五味杂陈。

这场戏,才是对剧中朱棣所有谨慎与冷血的解释:

当皇帝,就像走夜路,拔剑四顾,四处寻敌而不得。

他北伐建功立业,一代人做几代人的事,不过是为了超过父亲,不落人口实,让自己心安。

他不喜欢太子的仁弱,但又惧怕手足相残的悲剧在自己家发生。

他希望家庭和睦,但又知道权力传承中必须下狠心。

所以他设局,他考验,是在放纵皇子们自找死路,给他一个结束比赛的机会。

这些纠结,才是这个老头子最大的梦魇。

不仅是他。

内心的彷徨,也将出现在未来作乱的朱高煦,手刃叔叔的朱瞻基身上。

△ 立下flag的朱瞻基后来果然英年早逝,仅38岁

这是远超Sir对这部剧期待的惊艳——

一部所谓的古装群像剧,居然看到了如此微观透彻的君王剖析。

虽然直白,但足够细腻。

这也是《大明风华》的第二个亮点:

难得地捅破了君王的自我保护伪装,展示他们与普通人无异的恐惧愤怒,更展示出这些情绪背后,都有成长中最深刻的源头。

重塑“真实”

Sir不是要为《大明风华》做无意义的吹捧。

从各种角度,的确能找出它的不合理。

比如,服装。

设计是张叔平,国内影视剧服装设计的扛鼎人物之一,9次金马,11座金像,操刀过《花样年华》《东邪西毒》《让子弹飞》《金陵十三钗》等等影坛大作。

剧中,主角们的明代服装,雍容华丽,大气十足。

可一经播出,很多人指出,有着不少的历史错误。

有人因此就直接给出差评。

再比如,剧情设计、言谈举止等,都被加之“不尊重史实”的罪名。

但,这剧真的差到天怒人怨么?

Sir先不做评判。

就在前天,于正评价《大明风华》的微博,上了热搜。

于正此人风评如何,客观与否先不谈,行文中有一段话Sir觉得很有意义。

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对待一部作品的正确态度?

很多人业内人士下场讨论,比如汪海林。

创作者的文化趣味或有差异,但喜欢作品的观众不应该因此被划分出高低。

说这话,也是因为许多中国观众内心,有着对“历史正剧”的一种偏执:

即使做不到一比一还原,也应对历史俯首称臣地“尊重”。

但真的是这样吗?

该这样吗?

先说一比一还原,可行性几乎为零。

Sir读历史的时候,曾有过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把二十四史按照历史记载,一板一眼地拍摄重现一遍。

多震撼啊?

呵呵。

当Sir了解到影视工业的巨大成本之后,才发现,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在这个评判的维度上,所谓戏剧,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标准下,请同样,给《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等打差评。

对还原历史的刻薄要求,于艺术创作,无疑是最重的枷锁,是对艺术创作本身最严重的践踏。

再说“尊重”。

怎么样才算尊重历史?

在Sir理解:不言之凿凿,不故意造谣。

在此基础上,应该留有艺术发挥的余地。

但如果以“历史”为名,吹毛求疵,全盘否定,Sir认为这是对历史的绑架。

古装剧,本是普通人了解历史的文艺作品。

不应该被一小撮人的优越感裹挟,成为学者们才能解释的专利。

在采访中,导演张挺也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写戏不是靠考证,而是靠了解基本史实后,进行史实戏剧化。

……历史这东西,第一,它并不高深;第二,它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第三,历史讲的就是过去死去的人和事吗?其实是说当时的活人、当时发生的真事儿……

说到底,历史之于我们是什么?

我们总提起那句话:

读史,以明智。

历史之于现代的我们,应该是一面镜子。

以曾经的教训,警惕我们不堕入深沟;以曾经的智慧,指引我们追求光明。

但当我们要求这面镜子,选择性地反射。

只看它的严肃,诡秘,高深……

这不是一张明镜。

而是被我们控制的,一张魔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