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理事会为TWISTER(Timely Warning and Interception with Space-based TheatER surveillance:天基战区监视及时预警和拦截)项目开了绿灯,这个国际导弹防御项目已经包含了五个欧洲国家,其目标是在欧洲国防基金的支持下,开发一种“欧洲多用途拦截器”,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并于2030年投入使用。
从设想图来看,其采用的是是冲压动力,跟之前MBDA的超音速冲压动力巡航导弹有些类似
报道称,TWISTER项目最终将成为欧洲国家为北约的领土、人口、军队和防御任务做出贡献的关键要素,同时实现欧盟在导弹防御领域的雄心。据悉,这种新型的大气层内拦截器将应对多种威胁:包括中程机动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滑翔载具以及其它常规的目标,比如下一代战斗机。此外,该拦截器还可以整合进现有和未来的陆地和海军系统。MBDA首席执行官埃里克·贝兰格说:“下一代拦截器项目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在导弹防御领域集中力量,并在对其战略自主至关重要的领域中确保主权。这些高端拦截器对技术要求很高,它们的发展将代表整个欧洲导弹领域的质的飞跃。”
由于欧洲正在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俄罗斯不断发展的空中威胁,比如“匕首”超音速巡航导弹、“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和“先锋”高超音速武器等,欧洲各国在考虑自身防卫能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增强天基预警和大气层内外的导弹拦截能力。
据悉,TWISTER项目已经将法国、芬兰、意大利及荷兰、西班牙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并促进了“欧盟”为北约弹道导弹防御的相关技术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由于西方世界导弹防御相关技术几乎被美国垄断,欧洲各国在此领域的技术储备一直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欧盟”只能在导弹防御领域“另起炉灶”投入研究,甚至由于相关技术的欠缺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而其所耗费的时间则更是很可能超出其所计划的时间,从而拖延整个项目。
欧洲正在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俄罗斯不断发展的空中威胁
要知道,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尤其是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几乎都是专门针对弹道导弹而设计的,其预警和制导系统都是根据弹道预测而工作的,对于高超音速目标虽然可以提前预警,但是火控系统却无法有效进行跟踪和计算,整个防空系统的拦截概率也会因为反应时间太短而大大降低,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的末段高层防御系统THAAD,其拦截高度下限为40公里,先不说临近空间的高超音速武器,单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无法拦截。这些因素使得现有的导弹防御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高超音速目标的威胁,必须发展新型导弹防御系统。
那么,“欧盟”为发展TWISTER项目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第一,需要解决导弹防御系统预警能力的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高超音速目标的高速度带来的低发现概率和发现距离,以及地球曲率所带来的低仰角探测问题。因此,即使具有远程预警能力的防空系统来说,仅靠单个站点雷达也很难发现并跟踪目标。更何况高超音速飞行器本就采取了必要的雷达隐身措施来提高突防能力。
第二,需要解决对高超音速目标的精确探测和跟踪、制导问题。由于激光、毫米波等主动探测技术在探测能力、精度和成本问题,在对抗高超音速目标时并不广泛。反导拦截弹比较实用的末制导探测技术是可见光和红外光学制导,由于需要拦截弹达到与拦截目标相当的更高或相当飞行速度,光学成像探测系统必将受到启动热辐射和图像传输干扰,从而引发目标图像的偏移、抖动、模糊,从而增加了拦截弹精度探测目标的难度。更何况,对拦截弹的机动过载要求提升,拦截弹为考虑成本,一般采用目标跟踪的制导方法,通常要求导弹的机动大于目标过载的3倍,才能实现高精度的制导控制。而 高超音速武器尤其是临近空间高超音速武器一般采用高升阻比升力体气动布局,具有较大的可用气动力机动过载,甚至可做波浪式跳跃机动,因而极大的降低了被拦截概率。
美军“滑翔破坏者”拦截高超音速武器假想图
第三,由于对拦截弹高精度制导控制的要求,拦截弹直接采用气动力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过载。因此,拦截弹必须采用直接力/气动符合控制提供可用过载,并设计其拦截范围在20至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以上这些导致拦截弹的气动外形设计困难,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成本增加,研制周期边长。
综合以上,我们便可看到“欧盟”以法国、芬兰、意大利及荷兰、西班牙为“先锋”开始研发所谓的导弹防御系统可能有些不切实际。毕竟这个TWISTER项目的技术难度过大,最后很可能会最终拉上包括美英等国技术入股,并且实际服役时间远超初始的服役时间。更何况,美军已开始所谓的“滑翔破坏者”计划,以拦截敌方高超音速目标。因此,这个TWISTER项目最后是否会最终实现,笔者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