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而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只有孔子、王阳明,再加半个曾国藩。
那么,王阳明是谁?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
他生而不凡,少年成才,天生便有特殊的气质,可谓“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下面讲一讲一件发生在王阳明身上的奇事。
正常孩子一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开口说话,能够喊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语。
即使说话相对较晚的孩子,两岁时学会叫妈妈应该没问题。
如果谁家的宝宝,三岁啥都不会说,估计家人肯定非常着急,赶紧到处寻医问药。
明朝成化年间,浙江余姚有一位名叫王华的年轻人,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千金小姐,妻子很快身怀六甲。十四个月过去了,妻子终于给王华生个大胖小子,这对于王家来说,称得上天大的喜事。
王华是有名的大孝子,就把起名之事交给父亲王天叙。
王云出生当天,祖母岑氏梦见天上有仪仗队吹吹打打而来,后面有天神怀抱一名婴儿乘云飞至,将婴儿交给了自己。岑氏惊醒,恰恰听到小孙儿出生时啼哭。
王天叙因着这个缘故,便提笔写下“云”字,所以他的大孙子就叫王云。”
尽管王华认为王云这个名字有点女性化,不够儒雅,更缺少阳刚之气,但既然是父亲的决定,哪怕有一万个不满意,也不能反驳。
王云一天天长大,看起来机灵可爱,双眼炯炯有神,邻居都说王云以后肯定非常聪明,金榜题名肯定没问题。
自从王云出生,祖父王天叙精神焕发,将他视作掌中宝,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他,一刻见不到大孙子,王天叙就魂不守舍,饭都吃不下去。
每当王天叙看书时,正在玩耍的王云会立马安静下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书本,眨都不眨一下。
王天叙高兴坏了,认为孙子绝对是天才,前途不可限量,说不定能成为名满天下的大才子。
然而,王天叙发现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孙子王云已经五岁了,却连一个字都不会说,更别提喊他一声爷爷了。王天叙甚至怀疑王云是个哑巴。
家大业大的王家,到处找郎中为王云医治,郎中纷纷表示束手无策,劝王家另请高明。
有一天,王天叙遇到一位高僧,就把高僧请到家里,求他给孙子看一下,其实并未抱太大希望,只是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
王云和小伙伴们正在户外嬉戏,道人摸着他的头,感慨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王伦恍然大悟,原来孙儿的名字泄露了天机,所以才受到口不能言的天罚。
高僧又笑着对王天叙说:“不用担心,给他改个名字就行。”
王天叙虽然对高僧的话充满质疑,却也只能这么办。送走高僧后,王天叙把家人都叫来,他按照道士的点拨,为孙儿改名,他选了“守仁”二字,意思希望孙子以后多做仁义的事情。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孙子的“痼疾”竟然立即自愈:刚改过名字,奇迹就发生了,王守仁当天就开口说话,而且立即背诵出一大段文章。
这件奇异的事并不仅仅是坊间传闻,而是记录在钱德洪编撰的《王文成公年谱》、黄绾编撰的《阳明先生行状》,还有湛若水编撰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里面。他们都煞有介事地将这段传奇记录在案。
钱德洪、黄绾都是王阳明的高足:前者是阳明心学最重要的传人之一,后者是王守仁的好友、门人兼儿女亲家,晚年转变为阳明心学的批判者;
而湛若水则是能与王阳明齐名比肩的思想大师(无论当时还是以后)。
三人的学养与见识自非愚夫愚妇可比,他们的记录还是相当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