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尼古拉一世(1825~1855在位)将原为中国属邦的哈萨克汗、布鲁特占为己有,后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在败局已定时突然死亡,有说是因羞愧自杀;1840年,英王乔治三世的孙女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在位)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乾隆的曾孙媳妇慈禧(1852~1908入宫)垂帘听政时,割地赔款已经成为习惯,大清朝不仅因此灭亡,也被永远钉在丧权辱国的耻辱柱上。
【本文为作者朱新开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美国的首部贸易保护法叫《关税和吨位法令》,颁布于华盛顿就任美国首任总统的那年,与之同期的中、英、法、俄的领导人是:乾隆、乔治三世、路易十六、叶卡捷琳娜二世。若将这5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并列入史,应该只有距今二百三十年的1789年,因为华盛顿在这年上台,路易十六则被赶下神坛。
信息量是否有点大?那就先做个并非完善的小结:在美国颁布首部贸易保护法时,即1789年,法国正忙着闹大革命,英国正忙着搞工业革命,俄国正忙着领土扩张,中国则忙着稳定边疆。
以上每句话展开来都能各写10部书,若非要搅合在一起且简短截说的话,那只能先拣着看似软柿子的乔治三世讲起了。
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在位)确实有点软,身体病怏怏不得不让儿子带班,1789年是其休养两年后重新打卡,结果一头撞上两件烦心事:美国气势汹汹地开打贸易战;法国全民总动员闹起大革命。若说起因的话,或多或少都与他有关联。
因为美国于1776年宣布独立,英国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均在乔治三世的任期内,够软的吧?不过,工业革命也是在其任内搞起来的,而且风风火火有模有样,包括直接影响现代文明的纺纱机、蒸汽机等被发明。
工业革命促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接着必然是贸易的海外扩张,结果于1775年4月19日引发“莱克星顿第一枪”,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开始了,但积怨早在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就爆发出来,只因英国强制倾销东印度公司积存的——茶叶。
需要说明的是,有观点将美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追溯至1754年~1763年的欧洲“七年战争”,认为这是英国转嫁战争经费的延续。不可否认,在战后的1765年,英国确实颁布了针对北美殖民地的《印花税法》,以解决驻军的经费问题,顺便还能增加国库税收,但第二年就因遭到激烈反对而被迫废止了。此后又经反复,至1770年只保留了一个——茶叶税。
关键问题在于“七年战争”看似是一场欧洲内战,实则是西方帝国对全球殖民地的一次重新瓜分,英国无疑是最大赢家,包括从法国手中夺得加拿大,以及除5个市镇的整个印度等,“日不落帝国”也正是由此确立!并且好事拦不住地成双了,工业革命在战后第二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764年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这必然会激起英国的经济发展与未来期许。
不用多想,这些好事搁在谁身上,势必都会对世界贸易规则进行重新规划,同时,势必会调动国家机器尤其派驻更多军队予以保障,也就势必会引发所波及地区的不满,乃至武力反抗。
至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明显是英国欲掌控世界贸易规则的一个法理突破口,但又是最薄弱的一环,结果直接导致“日不落帝国”的鼎盛仅维持了十三年,因为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了。
随后,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任美国首任总统,他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独立纪念日那天,颁布了美国首部贸易保护法《关税和吨位法令》,直接与英国打起贸易战。
必须一提的是,美国宪法也在这年3月4日正式生效,9月25日又通过了影响深远的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可是,同年还正式通过了《西北领地法令》,虽然规定在西北地区的新建州不得实行奴隶制,但其他州仍可继续蓄奴,并允许奴隶主在联邦范围内追捕逃奴。
也就是说,所谓的“权利法案”并不包括黑奴的权利,而林肯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是七十余年后的1862年,又因出于政治考量,他将解放黑奴的生效拖延至1863年1月1日,并有意“豁免”了部分蓄奴州。有说若不是考虑到南北战争中的黑人兵源问题,他是否发表那个声明都很难说。至于废除奴隶制被正式写入美国宪法,则是1865年的事情了。
按照时间顺序,做个小结列表如下:
如此看来,是否可以这样说: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对外打贸易战、对内搞虚假民主!
说完1789年的美国,就轮到同年7月14日发生大革命的法国了。
法国大革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法国的资产阶级为什么要闹革命?
教科书首先会提及启蒙运动,若抛开上层建筑谈起因的话,仍要从英国工业革命谈起,因为其必然会向周边辐射,首先就刺激了法国资产阶级的资本扩张需求,进而与法国特权阶级的强权与贪婪发生对撞。
尤其在“七年战争”中,法国失去大片殖民地可谓是最大输家,接着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又出兵出钱帮着美国打英国而落下亏空,若说转嫁战争经费的话,法国肯定比英国更迫切。至于导火索嘛,又是税!但与美国总统华盛顿对外加征关税打贸易战不同,法王路易十六(1774~1792在位)则是要对内增加税收,结果导致巴士底狱被攻陷,其本人随之被拉下神坛。
此时,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就该出场了。在法国闹革命时及之前,这位世界史上的“武则天”并没闲着,一直在忙着搞领土扩张。
事情仍要从“七年战争”说起,最初主持参与的是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她是彼得三世的姨母又是养母,等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婆母,其与奥地利、法国等结盟,对打普鲁士、英国等,但在战争后期的1762年病逝;继位的彼得三世却转而与普鲁士结盟,甚至将到手的地盘拱手相送,这让早就看其不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索性发动宫廷政变;在将继位仅半年的老公赶下台后,叶卡捷琳娜二世不仅继承了婆母的战争遗产,自己也积极进行扩张,后来甚至成为横跨欧、亚、美的超级大国。
要知道,叶卡捷琳娜二世出生在普鲁士,能够嫁到俄国是得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不过,在“七年战争”中,且在老公转向普鲁士的情况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却反手逆转,等于是抛弃了腓特烈二世。如此看来,她为了俄国也算是绝情绝义并尽心尽力了。
正是为了俄国利益,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法国大革命初期,虽然愤然称之“法兰西瘟疫”,但实际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只因英国对俄国瓜分波兰、切割土耳其等行动产生警觉,甚至发出最后通牒。
又是英国。
在法国大革命之初,英王乔治三世也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甚至希望法国由此进入君主立宪制时代,想必是他深刻记得英国王室有着血的教训。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之始,恰在法国大革命的一百年前,其标志为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起因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防止天主教复辟,便针对国王詹姆士二世发动了一场非暴力革命,所以又有“光荣革命”之称,并为后世津津乐道。但是,也不能忽略之前的血腥。
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四十年前,即1649年曾经实行共和制,发端是国王查理一世因陷入宗教争端而被推上断头台,成为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1660年,查理二世成功复辟,随即处死9名签署其父王死刑令的人,由此形成死亡循环;1688年发起“光荣革命”时,查理二世已去世三年,继位的胞弟詹姆士二世见势不妙准备外逃法国,在登船时被认出并被逮捕,但最终被革命者变相释放,等于是解除了死亡循环,也就没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沾上血腥。
其实,英国虽然以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被西方视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为法理基础,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由此剥夺国王的天授王权,但在实施之初,国王仍被保留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包括召集内阁行使行政权。
不过,英国王室显然是汲取了血的教训,明白“君主立宪”的实质是“宪立君主”,虽然后来的过程有所反复(这也是乔治三世软中带硬的原因),但结果是逐步从国王召集内阁到退出内阁,直至退到如今只是一个象征。因此,查理一世才得以保持着“英国史上唯一被公开处死的国王”的纪录,而迄今的英联邦国家(含属地)仍有53个,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登基)是其中16个的名义元首,仅从时区角度而言,仍保持着“日不落”的光环。
按照时间顺序,做个小结列表如下:
与英国王室相比,法国的路易十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乃至就是在故意找死,因为革命者起初并没有想要革他的命,他也用行动表示接受君主立宪制,但仍不甘心地于1791年化装潜逃,结果被抓回来;又于1792年勾结外敌试图反扑,结果连同老婆一起被送上由他自己设计的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毕竟是一场暴力革命,并直接动摇了欧洲皇室体系,而后者之间虽然对打不断,但彼此毕竟沾亲带故,所以奥地利、普鲁士率先出手(路易十六被指与其勾结),随之英国、俄国等加入战团,并在20余年间连续发起7次反法同盟,直至演变成乔治三世与拿破仑之间的战争。
这个英王乔治三世很有意思,他在先与华盛顿较劲、后与拿破仑对打的同时,却向乾隆(1736~1795在位)伸出热情之手,并于1792年派遣马嘎尔尼勋爵专程觐见大清皇帝本人。
马嘎尔尼一行抵达北京已是第二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商做生意。不过,乾隆似乎更关心对方在觐见时,到底是双腿跪还是单腿跪?反正是谈来谈去生意就没有谈成。有说这为40余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不过这已非本文要讲的内容。
还是回到1789年,换算成中国纪年是乾隆五十四年,按说正值康乾盛世的鼎盛期,79虚岁的乾隆肯定在享清福吧?非也,他与英王乔治三世一样遇到烦心事,因为安南(今越南)出事了,清军在黎城(升龙皇城,今河内)大败,两广总督孙士毅落荒而逃,广西提督许世亨、广东总兵张朝龙以下万余官兵战死。
此前,越南分为南阮北黎,却被阮惠(又名阮光平)三兄弟先后灭掉,清廷为了帮助北黎复国,于1788年底调兵遣将一举攻克河内,但在1789年欢度春节时,被阮惠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清军仓惶退回镇南关(今友谊关)。不过,阮氏大军乘胜追至凉山便止步,在此后一个月内,阮惠3次派使者向清廷表示纳贡求封。
按说死了2名省级军区司令员也算是奇耻大辱了,但乾隆皇帝没急,太监也没急,只是将孙士毅撤职查办,然后册封阮惠为安南王了事。阮惠也很给面子,第二年亲自(越南称是替身)登门恭贺乾隆八十大寿,乾隆则将其记入自己的“十全武功”,可谓皆大欢喜。
所谓“十全武功”,是乾隆对任期内10次平定边疆的总结,也算是人生总结,所以他又自誉“十全老人”,即: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迄今,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南门左侧立有《御制十全记碑》,右侧立有“御制平定西藏碑”。
乾隆并非仅是立碑标榜自己的功绩,只说本文一直在絮叨的1789年,他核准在西藏设站定界,即派驻军队设立边防哨卡以标示主权,继之对西藏事务进行规范,先于1792年确立金瓶掣签制,后于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是为中央政权全面系统地辖制西藏的法律文件。
不仅如此,“十全武功”有一条是“定回部一”,即平定新疆回部的大和卓、小和卓兄弟叛乱,史称“大小和卓之乱”。仍然只说1789年,乾隆核准定立《禁约回民章程》,以对相关行为进行约束规范。
从乾隆自拟“十全武功”并自誉“十全老人”来看,他对边疆事务确实颇为上心,也确实为后世留下丰厚遗产。
可是,乾隆于1799年与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携手离世,在仅四十年后——
1840年,美国进行第九任总统选举,开创两党相互公开抹黑之先河,结果出身殖民官家庭、曾屠杀印第安人的哈里森当选,但就任一个月便病逝,成为美国史上最短命总统,有称是因遭到印第安人的诅咒;
1840年,法王路易十六的堂侄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1848在位,其父投票支持处决路易十六,后反被革命法庭送上断头台)将拿破仑的灵柩迎回巴黎,并以国葬礼遇安放在荣誉军人院;
1840年,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尼古拉一世(1825~1855在位)将原为中国属邦的哈萨克汗、布鲁特占为己有,后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在败局已定时突然死亡,有说是因羞愧自杀;
1840年,英王乔治三世的孙女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在位)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乾隆的曾孙媳妇慈禧(1852~1908入宫)垂帘听政时,割地赔款已经成为习惯,大清朝不仅因此灭亡,也被永远钉在丧权辱国的耻辱柱上。
试想,乾隆若是能够从康乾盛世穿越到晚清的话,见到此情此景肯定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吧。不过,他更应该扪心自问:咋就没能长治久安荫蔽后世呢?
【朱新开,曾任编辑、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长篇小说《湘西1949》、《血色苍茫》、《铁血将军》、《警报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