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慧谷产业园配租房效果图。
南都讯 记者孙雅茜 2019年,深圳全市展开的大规模建房行动,预计全年建设筹集8万套公共住房,从供应上保障“惠民生”,切实发挥公共住房的“保障兜底”属性。对深圳而言,如何在这座人口连续多年持续净流入的城市中,做好与之相匹配的住房保障工作,不仅是制度设计的改革之难,更是与千家万户“深圳人”平凡生活密切相关的保障之难。这场有关住房制度的改革,不仅体现着“双区驱动”下,先行示范区的“民生幸福标杆”的高度,更带着一份直达市井民情的城市温度。
大规模建公共住房热潮掀起
10月23日,宝安区机场地块等13个项目公共住房项目集中开工。
除了在公共住房开工建设方面加快脚步,深圳还在土地出让方面不遗余力“辗转腾挪”,力求破解“二次房改”的供应问题。通过深圳市、区两级大规模开展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用地梳理和选址,并明确了用地供应时间计划表,10月底至明年1月,深圳总共将出让34宗公共住房用地,总用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预计可建公共住房超过6万套。
另外,在“十三五”期间,深圳规划建设筹集40万套公共住房,“一套都不能少”。截至今年10月,深圳市住建部门有关数据显示,全市已建设筹集公共住房31万套。预计到“十三五”期末,深圳建设筹集的公共住房将达到42万套,可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在公共住房建设项目用地方面,深圳到2035年间,将通过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等六类十五种渠道,提供约34平方公里的用地,全力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打下坚实的基础。
仍有土地供应问题要破题
从土地供应,到大规模开工建设,深圳的连续举措都在回答着一个问题:“二次房改”的落地,100万套新建公共住房目标如何完成?
早在去年8月,深圳正式出台的《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努力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之时,就有声音提出担忧,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深圳,2035年前究竟怎样完成新增建设筹集不少于100万套的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目标?从去年“二次房改”大幕拉开,到今年开工建设热潮,深圳回答这一问题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据深圳市住建部门统计数据,1-10月深圳累计建设筹集5.66万套,预计全年建设筹集8万套;棚户区改造工程实际开工4448套,基本建成1219套,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截至目前,深圳已供应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3万套,预计全年供应3.4万套。
此外,“二次房改”中的深圳,还在公共住房分配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率先全国单独面向先进制造业职工、公交司机、环卫工人、残疾人等群体共供应5620套公共租赁住房。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政府日前召开的有关公共住房专题会议透露信息显示,深圳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最高售价不超过5万元/平方米、最低售价2万元/平方米左右,这些公共住房的售价均为周边地区市场房价的五六成,未来一段时期公共住房总体价格将稳定在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