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蜀国了。而蜀国的国运走下坡路,起始于关羽的襄樊之战。在这一场战中,关羽被盟友孙吴背后捅刀子,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最后荆州失守,蜀国国力大损,丢失了进攻中原的桥头堡。
关于云长公为什么最后会败走,在史学界有很多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关羽太过于骄傲,使得孙吴没有办法放着他不管。也有人认为,蜀国失去荆州是必然的情况,因为荆州地理位置太过于重要,孙吴和曹操即使没有关羽,就不会就这样放着荆州让蜀国占据。
但是关羽的大意,的确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使得人们开始争吵,若是换了其他将领过来,荆州是不是就不会被夺走。如果将荆州的守将换成赵云,那么赵云在这个时候,还会和关羽一样败走麦城么?如果败走麦城了,是否会像关羽一样,被马忠所杀呢?还是能够逃出生天,重新回到成都东山再起呢?
个人认为,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如果换成是赵云,虽然说按照时代的发展,他必然会配合诸葛亮的北伐攻势,积极进攻曹操。
但是他也绝不会被孙吴在背后捅刀子,自然也不会落得一个失荆州丢性命的下场。其原因就在于,荆州的问题,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积累。为什么要让关羽去守呢?
因为关羽是在刘备军当中,为数不多能够压制的了双方的人物,赵云或许也能算,但是威胁度比起关羽,要差上不少。在演义里,关羽的问题其实主要在人。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中描述道:“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公细察之。”
这里面就说到了,作为荆州的守将,为什么傅士仁和糜芳这两个人,会舍弃掉荣华富贵投靠孙吴,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糜芳这个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对手下的士兵和百姓很不好。而关羽素来以爱惜士兵为名,自然是和这种小人不对付了。
甚至在出兵的时候,还放下狠话,自己回来就收拾他们。这自然是逼得这两个人,不得不投降孙吴,好留下性命。然而换成赵云,先不说他会不会放狠话威胁这两个人,以人缘好著称的赵云,想必也有更好的办法说服他们,并且在暗中对这人多加看管。
其次,还有个原因就是,赵云和关羽两个人,对待孙吴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荆州丢了之后,刘备曾经出兵孙吴,想要对孙吴报一箭之仇。但是在蜀军当中,为数不多劝阻刘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而赵云就是其中之一。
据《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中描述:“赵云谏曰:“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而在此之前,为什么关羽会被孙吴所警戒呢?原因有三。第一是他占据这荆州,而荆州在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等人的天下战略中,都是必要之物;
第二,那就是关羽在此后的战争中,使得曹操大败,而另外一边孙权却是被张辽杀败十万大军,灰溜溜地回军;
第三,就是孙吴希望和关羽联姻,逐渐蚕食荆州,但是关羽心高气傲,再加上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与孙吴联姻,因此拒绝。这就使得孙吴对关羽的戒心是很重的,和曹操联手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赵云虽然也想要报仇,但是他更多地是考虑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他还是能够看得出来,在仇恨的背后,哪些是更加重要的东西。
因此在和关羽对待孙吴的态度上,赵云更多地,是偏向于孙吴维持盟友关系,哪怕牺牲一些利益,也要先将曹魏击败,最后向孙吴下手。这与诸葛亮的规划不谋而合,实际上也是贴近孙吴的利益的。在赵云入荆州之后,必然会寻求缓解孙吴矛盾的方法,以赵云的功绩,对孙吴自然也有一点威慑作用。
最后就是赵云和关羽在孙吴的威胁了。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描述道:
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
要知道,关羽并不是直接战死在沙场上的,而是趁夜被人偷袭而被抓。在这之后,关羽被马忠押送到了孙权面前,在孙权征询意见的时候,他手下大臣反对,才让关羽身死。
假设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赵云替了关羽,被抓到了孙权面前。他还会有这种威胁度,能让孙权觉得,不杀他就是放虎归山么?这不见的对孙权来说,如果抓到的是赵云,恐怕他就会借此和刘备谈条件,在维护荆州利益的基础上,厚待赵云,将他放回去,好缓解两国之间的尖锐矛盾。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的话,您怎么看?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