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也是要陪伴一生的文化符号。提起好听的名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民国大师的名字,比如林徽因、沈从文、陈寅恪、梁思成等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很有文化。然而,现在的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明摆着就是让孩子不舒服,起一个名字笔画最多的竟然有103笔。小学生起名生僻,已经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难道这就叫有文化?
其实,现在人很容易把名与字跟搞混。在传统文化中,名就是名,字就是字,二者是区分开来的。就拿范曾这个名字来说,顾名思义曾就是名,而范曾的字则是十翼。在中国古代,叫人家的名那是很不礼貌的,一般都是正式场合才叫人家的名字,私底下都是叫人家的字。比如雍正朝名臣张廷玉,雍正私底下里叫人家的字衡臣。这一下子距离就拉近了,远非直接叫庭玉那么亲切。现在的人没大没小,直呼其名反而没了规矩,看来在文化行进过程中也丢失了一部分文化。
回归到现在人起名字,为了体现自己有文化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烂大街,要么生僻的令人喷饭。前者烂大街的名字,估计大家深有体会。以小学生名字中最常见的“子涵”,估计在班里吆喝一声,齐刷刷的能站起来不少。除此之外,子昂、俊熙、紫萱等名字烂大街的程度,基本上可以与张伟、李明等相媲美。以至于现在给孩子取名字,这名字中不子什么,就好像没法见人似的。
除了名字很容易烂大街,最容易让人反感的就是生僻字。一般来说,有的人名字取一个生僻字也会显得很有文化。比如取一个什么曌,估计真会有人夸你这名字起得有水平,可要是来一个生僻字“禤靐龘”,足足有103笔画,这就不叫有文化了,这叫实力坑孩子。如此多的笔画,估计密密麻麻的笔画会让人感到头皮发麻。以至于网上有这样的段子,一个孩子考试交了白卷,名字写得没完没了最后还急苦了,真是令人喷饭的“禤靐龘”。
其实,名字取得生僻,这不叫有文化,相反跟有文化不沾边。估计取名字的人根本不知道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用途就是为了传播,倘若生僻的没边没沿就谈不上文化传播了,可以理解为文化扼杀。真正有文化的人,给孩子取名字都比较有水平,甚至有时候会很随意。比如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名字寓意就是生于上海的婴儿。再比如马未都这个名字,每一个字都很简单,可你读起来确实是朗朗上口,深深地为人家赞一个,这就叫有水平。
曾几何时,我国的名字文化博大精深,可现在的名字要么烂大街,要么生僻的令人头皮发麻。此二者本质上都不叫有文化,至于取个名字都能有103笔画,这更不叫有文化。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现在的取名文化实质上在倒退。我们有过诸葛亮、周瑜、林黛玉等通俗易懂而富有文化的名字,也有张伟、子涵、子昂等烂大街的名字,究竟是文化的倒退还是另有其他?这个问题确实是令人值得深思。
来源:趣解文化(企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