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古遒劲!《杨淮表记》_天然拙趣的书法典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7
导读

《杨淮表记》为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原镌刻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杨淮表记》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

《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

《金石萃编》载:石高八丈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隶法圆劲遒逸。《涵真阁汉碑跋》称:“字体与《石门颂》仿佛而疏荡过之。”传世墨本以“黄卞玉”等字未损者为佳,考见《校碑随笔》。

《杨淮表记》为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原镌刻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杨淮表记》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

汉司隶校尉杨淮表记摩崖 民國拓本

拓片尺寸65.75*203.68厘米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