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吸取唐后期的宦官擅权的教训,他严令宦官一律不得干政,否则以死罪论处。还规定了宦官的品级最大只能是四品。在朱元璋在位期间这一规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宦官只能做一些消息传达,扫地等繁杂事物,而且绝大多数宦官都是不能有文化的,只允许极少数的为皇帝记录诏令的宦官有点知识。所以在朱元璋一朝宦官是没有任何权利的,更没有话语权,皇权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保障。
从朱棣开始,宦官渐渐得到重用,也是宦官开始弄权的雏形。朱棣重用司礼太监,这时的宦官拥有出使、监军、分镇等权利,造成了宦官马骐激变番邦的事件。到了明宣宗一朝,宦官专权现象慢慢凸显,在内府还设立了教授内官监的内书堂。宦官可以代表皇帝到各个地方收集古玩,能代表皇帝的人地位自然不会很低。不过那时候的太监还不敢太放肆,也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和集团。因为那时候的几代皇帝都亲临朝政,就像袁琦、裴可烈都是皇身边最为信任的贴身太监,一旦触犯皇权就会被立即处死。这时候皇帝还可以控制得住宦官,朝政大权还是握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就组建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朝政,而朝廷要颁发的各种文件,都要通过内阁首先票拟,然后呈给皇帝进行朱批才可以颁布全国。那么中间负责文件传送的人就是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出现了皇帝常年不上朝的怪象,导致朝廷大臣们长期见不到皇帝的影子,一些政策都不能当面向皇帝陈述,只能通过奏折上书等待皇帝批示。这样弄得皇帝和大臣们相互不认识,君臣心思不在一个频道上。这就给了宦官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导致宦官权利越来越大,周旋于皇帝和大臣之间,甚至直接替皇帝做决定。
朱见深在位24年,就从来没有上过朝,他的继位者朱佑樘也依然没有上朝,这长达38年的时间朝堂上没有皇帝坐镇,皇帝的决定全靠宦官来传达输送。宦官慢慢的就成了股势力。到了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就走上了宦官专权的道路,这也是宦官专权的带头人,这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的时候才六岁,都是王振陪着他玩直到成年,朱祁镇就非常的尊重他,并且非常的信任和重用他,朝堂上下没有一个人能够管得住他了,权力达到了巅峰,他也一度抢了皇帝的风头,皇帝很多事都听他的意见,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大太监刘瑾更是有恃无恐。因为皇帝年轻贪玩,所以把应该自己亲自处理了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刘瑾处理,而刘瑾也成为真正意义上发号施令的人,朝中大事都要经过刘瑾的同意才能实行。朝中大臣上的奏折都是刘瑾带回家自己处理,完了呈给皇帝基本上都会得到同意。内阁基本上都被架空,内阁的权利渐渐移到了太监的手里,话语权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内阁成员都是由宦官推荐的。
明朝从朱棣开始宦官就慢慢得到了重用,经过几代皇帝给宦官发展的机会,到了明英宗时期宦官就逐渐代替皇帝处理事务了,宦官专权就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