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她不知道的事儿!没有她不打听的事儿!没有她不管的事儿!
把人家盘问一底儿掉:「你找谁呀?你是谁呀?你多大啦?家住哪儿呀?你是双眼皮儿还是单眼皮儿呀?」
——《我爱我家》第五集
没有她不知道的事儿!没有她不打听的事儿!没有她不管的事儿!
把人家盘问一底儿掉:「你找谁呀?你是谁呀?你多大啦?家住哪儿呀?你是双眼皮儿还是单眼皮儿呀?」
——《我爱我家》第五集
让一位北京人和一位南方人分别读这段话,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儿化音有哪些规律?为什么你总是加错儿化音?
视频 版
↓↓ 看完这个视频儿就知道了 ↓↓
↑↑ 看完你就能学会正宗北京话~ ↑↑
图文版
儿化音是北京话最大的特色。其中一批儿化词还进入了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流通领域,比如「压根儿」「一块儿」「一点儿」等等。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儿化音都加在名词后面,其次是加在量词和副词后面,但极少加到动词和形容词后面。
所以,这种给所有词儿都加上儿话音的现象,肯定就只是他个人的特色儿……
至于具体哪些词儿要加儿化音,就得从语义的角度来看了。
儿化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描述「细小」的东西。
比如北方人通常把冰淇淋叫做「 冰棍儿」, 这个「 棍儿」就要带儿化音,因为冰淇淋不大。
如果不加儿化,变成「我去买根冰棍」,那听起来就像是要茬架。
把儿化词和非儿化词放在一起对比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同样是「条」,「 面条儿」「 粉条儿」比较细, 需要加儿化。
但天津油条足有一尺多长,跟你的小臂一样粗,就不能加儿化音。
儿化音的「小」不仅体现在规模和体积上,还体现在历史意义和地位等其他因素上,有时候甚至带有一些轻蔑的意味。这一点在北京城门名中尤为明显。
北京地铁站名一共提到 21 座新老城门,有 5 座需要加儿化音,剩下 16 座都不能加,必须念正音「门」。其中的判别依据,就是不同门的形制大小和地位高低。
比如二号线上的「 前门」,就 不能带儿化音。 前门又叫「正阳门」,是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的一座,在明清时期是北京内城的正门,仅供皇帝的龙车出入。这种形制高大、地位崇高的城门,自然不能带儿化音。
实际上,二号线上所有「门」都不能加儿化音。
十号线上的 角门儿,原本只是方便皇帝出城游猎方便而开设的, 规模和地位都不高,因此可以带儿化音。
七号线上 广渠门儿一带曾经是一片未开发的荒地,老百姓看不上这座偏僻的外城门,所以也会加一个儿化音, 表示它地位低下。
儿化音另一大作用是表达情感,但细说起来比较复杂,爱憎褒贬都能用。
给爱称、昵称加个儿化,会显得亲近可爱,所以「 小孩儿」「 金鱼儿」「 小猫儿」都有儿化音。
称呼年轻人为「 小王儿」「 小张儿」,一方面可以区分 年纪大小,更大程度上也是表示喜爱。
儿化音也能表示轻蔑、鄙视的情感。比如管偷东西的叫「 小偷儿」,在家啃老的叫「 败家子儿」,插队的叫「 加塞儿」等等。
旧社会戏曲演员地位低下,再出名的演员,也只能叫「 角儿」或者「 腕儿」。
更复杂的是,有时候一个词加上儿化音后,词义本身还会发生变化。
比如,「白面」是包饺子用的面粉,但「 白面儿」就是指毒品; 「宝贝」是你放在某宝购物车里的商品,「 宝贝儿」就是你的心上人; 「头」是指脑袋,「 头儿」是指领导、上司。 这种词的儿化音一旦用错,就可能会造成沟通误会。
但即便你全文背诵了刚才说的这套标准,想准确地加对儿化音的位置还是很难。因为语言毕竟不是数学公式,比如「馅儿饼」的儿化音就放在中间,而「面条儿」的儿化音就加在末尾,这没什么道理可谈。
另外由于儿化音能让语言更诙谐幽默,所以老北京有不少小曲儿、小调儿、快板儿,还会将本不该儿化的字词强行儿化,听起来非常俏皮。
此外,虽说儿化音是北京话的重要标志,但实际上连北京人自己都说得不太一样。
北京城北的居民大多是建国后迁入北京的,因此儿化音就轻一些。北京南城和胡同的居民大多祖辈生活在北京,从小就是一口京片子,儿化音也就更重一些。
如果你真的想学好儿化音,横行四九城,那么可以参考这本上世纪 90 年代的《北京话儿化词典》,它收录了近 7000 条北京话的儿化词,其中有些儿化音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
比如,根据词典,「 哥们儿」这个词,其实也可以念「 哥儿们」。
看完它,你就能变成跟王力宏一样的「正宗」老北京。
延伸阅读
— — — —
点击下图观看更多柴柴讲解视频哦!
去下面留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