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_此人到处说你坏话杀了他,臣子_陛下若要杀他,先杀了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6
导读

他想:“赵绰既然可以维持法律原则,那么,终归对自己的统治是有帮助的。”赵绰说:“我的第一宗罪:是身居大理寺少卿之职,因管理不善,才让属下犯错;我的第二宗罪:是来旷本不应该被判死刑,我却没有据理力争;我的第三宗…

作为一个法官,则要十分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

话说,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它在历史上的贡献可是十分显著的。尤其是在制定法律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比如:《开皇律》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典。隋文帝清晰地知道,想管理好一个国家,法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稳定政权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甚至,在很多的时候,他不惜以身护法,同时,也能听取下属的劝谏。

赵绰出生于公元539到542年期间,具体年份不详,他在隋朝以严苛执法而闻名于世。赵绰性情秉直,刚正不阿,被隋文帝誉为“处法平允,考绩连最”,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隋朝建国后,隋文帝下令要使用官方统一的货币,结果,都城里却有两个做生意的人偷偷的制作劣币以次换好。这件事被报告到隋文帝那里,隋文帝想到:“这是都城,天子脚下,你们都敢不按政令行事,要是饶过了你们,大家都用劣币可怎么办?”于是,便下令杀了他们,以示惩戒。

而此时,赵绰却站出来阻挡隋文帝,导致气头上的隋文帝认为赵绰是在挑衅皇权。但是,赵绰却据理力争,说是:“皇帝您安排我在司法部门做官,您现在随意杀人,等同于违背了法律,我当然要插手。”稍许之后,冷静的隋文帝想到自己是多么信任这位大臣,便就此作罢。

无独有偶,隋文帝想加大对盗窃犯的处罚,于是,刑部侍郎赵绰又马上提出建议:“您实施的是惠民爱民的政策,无论从政还是为人,都是非常宽容的,着实没必要再加重惩罚力度;而且,量刑应该依据法典,像您这样随意更改,岂不是有失于民?”隋文帝听后,非常高兴,决定听取了赵绰的建议。

当时,有一位赵绰的同僚辛亶,此人比较迷信,喜欢穿红色短裤,认为这样可以官运亨通。但是,却有人却向隋文帝告发了此事,导致盛怒之下的隋文帝让人处死辛亶。而赵绰听后,便向隋文帝觐见:“辛亶虽然做错了事,但是,罪不至死,我不接受皇帝您的命令。”

隋文帝听后,非常生气的回复到:“你想救他的性命?难道你自己的命就可以不管不顾吗?”说完,便叫左右把赵大人拉了下去。但是,赵绰听后,却面容不改,对隋文帝娓娓道来:“您可以杀了我,但是,辛亶不该杀。”说完此话,赵大人自己走下朝堂,脱好衣服准备被砍头。

而这时,隋文帝却突然想明白了:“杀了赵绰确实没道理。”于是,准备给双方一个台阶下,这个事就准备翻篇儿了。

之后,隋文帝大声问赵大人:“你对你刚才说的话知错了吗?”但是,没想到,赵绰虽然跪在朝堂上,却是铮铮铁骨、腰板立得很直,并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心公正执法,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隋文帝原本就没打算杀掉赵绰,过了一会儿,他也冷静多了。他想:“赵绰既然可以维持法律原则,那么,终归对自己的统治是有帮助的。”于是,到了次日清晨,隋文帝便释放了赵绰。随后,还派人去给赵绰送了一些礼物慰问,其中,就有三百匹上好的绸缎。

由于,赵绰忠心为主,且敢于说真话,所以,隋文帝对他非常信任,经常请他到内宫谈话,议论政事得失。大理寺有一个叫来旷的官员,有时看到赵绰口出狂言,得罪了皇帝,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便暗中给隋文帝上了一道折子,揭发大理寺执法不严。

而隋文帝看完奏折后,没经过调查就轻信了对方的话,还给来旷升了官。

然而,来旷尝到甜头后,就变得越来越大胆了。他自认已经摸准了隋文帝的心思,可以迎合隋文帝的意思。于是,他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说他把该治罪的犯人都给释放了。隋文帝虽然对赵绰平时口无遮拦有些不满,但是,内心里还是非常认可他的为人的,不信他会做出如此徇私枉法之事。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隋文帝便派出亲信去查证,结果发现,全都是来旷的胡编乱造。于是,他决定处死来旷。隋文帝把来旷一案交给赵绰去办,一方面是让他出了这口恶气,一方面他知道这次是来旷实打实的犯了错,因此,赵大人肯定不会轻饶他。

不料,案子下发后,赵绰给出的反馈意见是:来旷确实有罪,但是,罪不至死。隋文帝听后,非常不悦,准备进内宫。这时,赵绰大喊:“臣有要事向陛下报告。”隋文帝听后,允许赵绰一起进了内宫。赵绰刚踏进宫内,立马就给隋文帝跪下,说自己犯了三大罪状,请皇帝赐罪。

这时,隋文帝半信半疑地看着赵绰,等着他的下文。赵绰说:“我的第一宗罪:是身居大理寺少卿之职,因管理不善,才让属下犯错;我的第二宗罪:是来旷本不应该被判死刑,我却没有据理力争;我的第三宗罪:是我本无要事汇报,只因急着跟您进来说想法,所以,便撒谎了。”

隋文帝听了这番话后,只是笑了笑。旁边独孤皇后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之后,隋文帝便同意不杀来旷,改为将其革职流放千里。

参考资料:

【《隋书·帝纪一·高祖》、《隋书·赵绰传》、《资治通鉴·隋纪》】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