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申请折叠屏手机专利之外,该公司还申请了机器人、蒸汽洗车机、人脸扫描方法、电脑显示屏的图形用户界面等相关专利。
显而易见,作为家电巨头,格力不只满足于在专有领域上发光发热,如今一步步发力多元化业务也许是其目标所在,其中, 作为手机市场的新型产品趋势——折叠屏手机或将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发力点,毕竟这一热点已成发展风口 。
众所周知,近一年来,手机市场遭遇了明显的寒潮,即随着消费升级概念的深入渗透,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人们的日常必备物, 而当过热的需求回归冷静,其增长天花板开始凸显,出货量的表现不容乐观,好在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之下,近期相关表现迎来了两年来的首次增长 。
从市场行情来看, 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52亿部,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1%, 出现回暖之象。具体而言, 三星 的出货量排名第一 , 达到 7890万部, 同比 增长11% ; 华为以6680万部 占据 第二, 同比 增长29% ; 苹果 紧随其后, 出货量为4350万部,同比下降7% ;小米和OPPO排名全球前四和前五位,分别出货了3250万部和3200万部。
而基于上述背景,可以看出, 在新时代下,手机也需要进行自主的革新升级以迎合人们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通过技术优势去满足其差异化且高端化的取向 ,其中,在5G技术不断显出存在感的同时,折叠屏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瞩目。
图片来源于:Wind
不得不说的是,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在折叠屏方面,除了格力这一类“门外汉”之外,它所面对的同业竞争者的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除了近年来试图东山再起的老牌品牌三星,以及星途璀璨的华为,以小米、OPPO和vivo为首的智能手机主力厂商也纷纷入局筹备,例如,据外媒报道, 三星即将在2020年初发布第二款折叠屏手机(或称作Galaxy Fold2),且有可能提前至2月,早于三星Galaxy S11(S20)系列 ; 刚发售 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X 的华为也在 准备第二款折叠屏手机Mate Xs ( 部分铰链、面板供应商开始小规模量产新组件 ) 。
图片来源于:Wind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折叠式手机成为风口,受到资本的力捧,折叠手机的商用进程已然开启, 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其发展态势并不成熟,它 是否可以真正为消费者带来高于期待的使用价值还有待技术的测试,且其发展关键材料—— 柔性AMOLED面板 的研发以及量产也尚在路上... 这一系列现存的痛点便是为什么多数公司还处于乐观观望而没有具体推进的原因 , 但在华为、三星等先行者的带动下,折叠屏手机以及其背后的产业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将具备较好的成长潜力 ,根据相关券商给出的研报,相关以下个股或将可以关注:
折叠屏手机概念的相关个股:
TCL集团(000100.SZ) :公司从事录音磁带的生产制造,后来拓展到电话、电视、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液晶面板等领域。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133.6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净利润40.7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7亿元,同比增长30.2%。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9.57亿元,同比下降49.70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3.95亿元,同比增长54.31%。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 TCL在武汉的一条规划产能为月产5K(1500*1850)的LTPS-AMOLED柔性生产线,已点亮投产,且也已和部分一线手机厂商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量产柔性AM-OLED产品 。
京东方A ( 000725.SZ ) :公司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核心事业包括显示和传感器件、智慧系统、健康服务。2018年公司营收971.1亿元,同比增长3.5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34.4亿元,同比下降54.61%;公司拟10股派现10.3元。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2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亿元,同比下降45.18%。基本每股收益0.053元。
水晶光电 ( 002273 .SZ ) :公司 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光学光电子行业研发与制造型企业 , 业务领域涉及光学光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反光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 。2018年营业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8.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8亿元,同比增长31.57%。基本每股收益0.55元。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26.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0亿元,同比下降11.18%。基本每股收益0.32元。
结语:
整体而言,随着格力等公司跨界发力折叠屏技术来看,折叠屏手机确实是如今手机市场的热门趋势,在 未来全球折叠手机出货量 或将 有望达 到 千万级 。 而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折叠屏的发展进程还处于快速导入期,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难题较多(使用寿命等),量产的确定性还不够,且目前的产品并未真正发挥其优势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又或是不能为入局的企业带来颇为实际的收益,因此,基于其需求方面或将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此,相关市场投资者应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且继续关注一些先行标的的产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