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现在念一年级,周末比读书日还要忙,一天上六个兴趣班,中午只有短暂的俩小时给他吃饭、休息,还要把来回的时间计算进去。晚上到了十点才拖着疲惫的小身板回到家。偶尔听到侄子发出人生感慨:“我的人生好难啊!”
而他妈妈反复给他“洗脑”:“你现在学这些,以后工作别人都不会这个,刚好你会,你就上去了。你现在不学,以后别人都会,就你不会,你就被刷下来了。”
我曾婉转地提醒嫂子:“别把孩子搞得压力那么大,什么功名成就都比不上孩子开开心心平平凡凡地过一生。”
可嫂子一番话却刺痛了我的心:“我也曾在孩子刚出生时,信誓旦旦地许愿——我对这孩子的唯一希望就是他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地长大。可当他渐渐长大,我真的很难做到依然坚守这个最初的愿望。”
为什么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却开始无法接受孩子平凡的事实?
因为“我做到了,所以你作为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
所谓“将门无犬子,官家无白丁”。自己在社会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已经为孩子赚下了财富、地位、社会资源,孩子在我们的基础下发展,当然必须比自己更上一层楼啊!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秦大娘子不折手段,排除异己,每天带着菩萨面具成功换到了她想要的、看重的东西,为了让自己儿子成功袭爵,继续承袭在她看来最重要的荣耀和地位,更是机关算尽、坏事做绝,可最终换来的却是儿子的不理解和母子反目成仇。
最后当她知道自己计谋失败,儿子袭爵无望,可儿子却丝毫不在意,“我本来就不想袭爵,是您非要我袭爵的。”秦大娘子气得破口大骂:“他白家这么下贱的门户,能生出顾廷烨这样的儿子,我东昌府高门显贵啊,生出你这个立不起来的东西。你可是我儿子啊!”
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单凭这点,你就应该比同龄人厉害,就应该比你老子娘厉害!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做到,现在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做到”。
我的一个朋友从小就梦想当一名主持人,但那时候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她不知道这条路该如何走,就这样她“当一名主持人”的梦想就此破碎。
当她有了孩子之后,就一直引导孩子构建“当一名主持人”的梦想。她期望孩子能够延续自己的梦想,她开玩笑地说:“我自己当不成主持人,但我还能当主持人的妈!”
尽管她的孩子并不十分愿意上台说话,更别提在台上“独挡一面”,但朋友依旧坚信“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美好之路。”却忘了,这是她觉得,而不是孩子觉得。
我的另一个朋友钢琴八级,一直心生后悔。她觉得如果当时父母逼一逼她,她一定能拿到十级,现在也能够多一条出路。比如,当一名钢琴老师,生活一定比现在有趣。
因此,当她为人母后,严格要求孩子,一口气给三岁的孩子报了五个兴趣班——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时候孩子累得吃饭都睡着,朋友也丝毫不心软。
朋友说“我知道她累,但我是为孩子好,孩子现在恨我,将来就会感谢我,我不希望将来他怪我没有逼她,就像我现在在心底忍不住怨怪我爸妈当初没有逼我一样。”
她生怕自己的“不尽责”耽误孩子一生,也生怕孩子未来某一天含着泪怪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逼我一把”。于是她千方百计地,尽自己所能,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唉!哪里能怪父母呢?只能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因为“别的孩子都做到了,我的孩子也必须得做到。”
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无人超市”“自助缴停车费”等机制,短短几十年,超市收银员、高速收费员等职业已经面临淘汰。我们很难想象,再过三十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那些不需要太多含金量的工作会不会都被机器取代,这个社会是否已经不需要低文凭的工作了?更别提是否还需要聘请一个什么技能都不擅长的员工。如果我们的孩子身无所长,三十年后,他能做什么?家长想想都感到可怕!
“与其将来吃社会的苦,倒不如从小我就让孩子吃学习的苦。就算现在学的,将来都用不到,但我的孩子习惯了吃苦,未来还有什么苦承担不了的?”
正是这种社会大环境逼得父母不得不逼孩子多学东西、多吃学习的苦。他们生怕孩子现在浪费一秒钟,未来就会被几万人踩在脚下,失去上百次选择好工作的机会。他们也担心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因此,孩子一旦落后于他人,他们就开始焦虑,甚至不自觉地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就像《小欢喜》里的宋茜,一门心思扑在鸡娃上,却忽略了女儿英子内心的感受,最终让英子走向了极端。
他们最常用的理念是:“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而你却做不到?”
可他们不知道,现在的落后,不代表以后都落后。
13岁的马云因为在校打架被多次记过,甚至被迫转学。高考时连续两次落榜,复读。第三次高考才侥幸上了大学。不说他的13岁以前的起点有多低,也不说他在上大学之前做了多少算不上体面的工作。就论他考大学的次数,那已是落后于千万人之后了。
可现在在国内,他所拥有的财富、知名度又有几个人能超过他?他随随便便说出的一句话,第二天就转载在各大媒体上。
起点低的人就注定一辈子落后吗?
撒贝宁曾在《开学啦》中说道:“千万不要相信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有百米赛跑才在乎起跑线。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跑得早,跑得快,却不见得能真的跑得远。
当然,的确有的孩子在大人的“威逼利诱”下能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刘宪华,曾在节目中说自己小时候的确很讨厌拉小提琴,但父母非逼着自己学,自己猜咬着牙坚持下来。
还有的家长奉行“郎朗教育法”——孩子弹错一个音符,爸爸打一巴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为刘宪华、郎朗,而且郎朗也曾在节目中明确表示,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确严厉,但并没有如此暴力,否则,郎朗的耳朵还要不要了?
有些家长以偏概全,生搬硬套,不加思考地就运用一些看似成功的育儿方法,实则早已本末倒置。
你只看到成功的他们,却没有看到他们身后千千万万的努力者,谁敢说他们学的不够多?不够努力?
何况,很多孩子的成功与遗传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孩子自身资质就是很平庸,随遇而安,任你怎么打磨,孩子都是无法达到你心中的样子。强加拔苗,最后不单只是苦了自己,还会害了孩子。
为人父母就是得接受的一个现实是这世界上一定会出现非凡人物,但那百分之八十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不仅刺耳,更刺心,但这就是事实。接受了,心态就正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