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总结_市场两级分化_类型片崛起_好莱坞落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05
导读

尤其是过去的五年间,三四线城市陆续有影城开业,观众从好奇凑热闹、所有影片一律买单,到如今被烂片骗怕,经历了一波成长,变成了“聪明韭菜”,亦是助力于分化的提前。这句话说了不止三年,如今它还在路上,类型片在完善和…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犀牛娱乐,作者|南如珉,编辑|朴芳

文|犀牛娱乐,作者|南如珉,编辑|朴芳

临近年底,2019年即将收官,在影视进入最寒冬之际,今年算是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

在整个大环境资金收紧,项目匮乏的局面下,2019年顶住压力,预计最终实现全年641亿的票房成绩,较去年有着超过5.6%的增幅,这个增幅放到当下的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电影市场的变化一直在发生,整体的方向便是更加成熟,放到2019年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市场的两极分化还在继续

分化,是市场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在过去20年大跃进的过程中,电影市场长时间达到30%的增幅,这种野蛮生长并没有给予分化的时间和机会。尤其是过去的五年间,三四线城市陆续有影城开业,观众从好奇凑热闹、所有影片一律买单,到如今被烂片骗怕,经历了一波成长,变成了“聪明韭菜”,亦是助力于分化的提前。

如今市场趋于稳定,年增幅已经放缓到个位数,是时候开始分化了。而市场分化是从影片的品质开始,即好电影会更好,差电影会更差。口碑一旦爆棚,搏取四五十亿将成为常态,而另一个极端下,口碑若是崩盘,定是连宣发费都难以收回,这便是市场分化的残酷。很显然,分化是积极的。

可以说市场的分化程度,要比预期的更为激烈。它跟以前不同,如今是不给烂片一丁点的机会,互联网严重加速了口碑传导的速度,烂片可谓是见光死。过去的五年时间中,口碑的传导是提速提速再提速,口碑传递到观众那里的时间,从次周一,提速到首周,提速到次日,甚至提速到上映的当晚。

带来的结果便是,影片一旦口碑优质,在当天就能有卓有成效的加持,晚场便能获得口碑带来的红利。反之亦然,正所谓“坏事传千里”,烂口碑的传导速度比好口碑要快至少两倍,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次日下跌一半的壮举,甚至有《上海堡垒》这种次日下跌72%的案例。

好变成更好,差变成极差。市场的两极分化,来自于口碑品质的天差地别,同样的国产科幻,《流浪地球》跟《上海堡垒》有着近40倍的票房差距,看似巨大,其实单就纯粹的影片外部卖相来说,是相差无几的。一旦开盘之后,口碑瞬间拉开差距,进而导致了最终票房的天壤之别。

《流浪地球》、《哪吒》、《中国机长》,包括热映中的《误杀》,这些得到了太多品质带来的超乎想象的红利。而像《上海堡垒》、《神探蒲松龄》、《被光抓走的人》、《吹哨人》等(详见《2019年,十大扑街影片》),只会比差的预期还要差,差到无法想象。市场的极端,源自于观众的极端,观众的那种“非黑即白”,在逐步左右着市场表现。

分化之后,腰部的影片在大幅减少,今年3-6亿的影片数量在可谓是骤减,要知道这才是往年中最为主力的群体。如今这个体量已经很难形成,因为但凡差一点,将直接崩到几千万的量级,稍微好上一些,就能往10亿+努力。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还是积极的。

全年下来,年度TOP10的影片占据了全年44.5%的票房,而年度TOP20的影片占据了61%。往前推五年的时间,2014年TOP10占比为31.5%,TOP20占比为49.6%。这便是市场的分化,接下来分化还将继续,头部影片的占比将继续提升。

类型片的崛起进行时

所谓类型片的崛起,它永远不会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说了不止三年,如今它还在路上,类型片在完善和成熟,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而今年,颇有一些“集大成之作”的味道,经过了这些年的铺垫,观众能够接得住的类型越来越多,类型片有了一个集体式的爆发。

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首日开画位列四大种子的倒数,但最终以一敌三,胜过了另外三部喜剧电影的票房之和。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点映就已经是难以招架,最终的上映一飞冲天,横扫50亿票房。国庆档,《中国机长》属于一种新型的主旋律电影,它完美结合了商业性,取得了29亿的体量

除了三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外,现实题材剧情片《少年的你》含金量颇高,在裸发、题材受限的情况下,依然拿到15.55亿成绩。包括没那么成功的《攀登者》,至少在拓宽类型上做出了努力,完成了10亿+的壮举。犯罪悬疑类型的《误杀》,至今还在大银幕逆袭而上,朝着10亿而去。

电影正在逐渐经历一场“去类型化”的过程,意思是类型对于市场的约束力在减弱,传统印象中的弱类型,在好内容的加持下也有很大的机会。反之,强类型没有内容的助力,依然是一泻千里。观众对于类型的要求在降低,只要是好内容,观众不介意尝试新类型,甚至是小众类型,很显然这在助力于类型片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还有很多类型是观众依然接不住、有待挖掘的。但在这个大趋势面前,在项目开发时,不能再一味的选择强类型,而是从选题和内容出发。哪怕它是动画,它是现实题材,都存在40、50亿的潜质。当然,谁来做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类型片的崛起,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标志,今年再也没有喜剧电影遍地都是的情况了,古装魔幻也是大幅度减少。其实这也是非理性的,不该一棒子打死,观众需要的类型化,是多元化。市场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均衡,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状态是什么类型热就做什么。所以说,类型片的崛起应该称之为一个过程,它还在继续中。

好莱坞大片在逐渐落寞

能够明显的看出,如今国产片的票房占比在提升,这可以有很多解读,但显然不能理解为观众更爱国了。这是一种此消彼长,是观众在不断成长、达到一定的审美和观影心智后,所作出的判断在慢慢发生变化。

从整体来讲,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的品质是几乎没有进步的,可以粗暴的理解为停滞不前。但国产片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见得是品质的提升,但变化中多数是积极的,比如类型化,比如头部影片的成功,比如对观众形成精准的情绪打击等等。

不论是从数据上,还是真实世界对观众的了解中,得到的切身体会上,都在不断证明一件事,好莱坞大片的吸引力在下降,亦或说它们的吸引力没有变化,但相对吸引力在下降,而且这跟好莱坞的大小年无关。如今已经到了这个火候,观众在切实的发生着变化。

特效大场面,观众已经见识的太多了;打斗动作,已经千篇一律;故事情节,可谓是“漫威式”的复制。那观众还能从好莱坞大片中收获些什么呢?余粮已经不多了。基于此,观众势必降低消费好莱坞的频率,他们很难获得更高的满足,寻求新鲜感已经变得艰难。

反之,倒是那些走剧情向的好莱坞影片,跟好莱坞大片针锋相对的那一类影片,反而拥有着不错的市场,而且接下来将具备持续吸引增量的潜质。比如《绿皮书》、《利刃出鞘》等等。因为观众的变化,原本这些被观众唾弃的剧情片倒是开始回暖。

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市场驰骋数十年,一直顺风顺水,但近几年遭遇了挣扎。最为明显的现象,便是2019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续集,大部分都出现了市场倒退的现象,而且有些倒退幅度还不小。除了《复仇者联盟4》、《哥斯拉2》、《冰雪奇缘2》等作品,倒退成为了今年好莱坞大片的重要词汇。

榜单中几乎都是顶级的大IP,具备极强的号召力,既有《终结者》、《黑衣人》、《勇敢者游戏》这种动作电影,也有《驯龙高手》、《爱宠机密》这些动画电影,类型上比较全面。所以,任何的解释都是徒劳的,比如某部是因为拍砸了,比如某部海外也在倒退等等,其实倒退的真相只有一个:观众真的有些厌倦了。

更甚者是《星球大战》,2016年《星球大战7》首次登陆内地市场,一举拿到8.1亿;次年《星球大战:侠盗一号》仅斩获4.77亿;2018年的《星球大战8》拿到2.67亿;再到如今《星球大战9》仅斩获1亿出头。这种等差数列式的下滑,不断证明了观众心中写满了厌倦二字。

过去的2019年,基本完成了答卷,而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八佰》终究未能上映,它所带来的损失远不止50亿票房那么简单。寒冬将至,这话说了快三年了,所幸它并未伤害到市场太多,并未将挚爱电影的一腔热血浇灭。

期盼2020年的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