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赤城号航母的舰岛竟然在左舷,为什么这样设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3
导读

试验项目之一就是航空母舰的烟囱布局,日本海军的三艘初代航空母舰烟囱布局都不一样:第一艘航母凤翔号是可放倒的铰链式烟囱,第二艘航母赤城号是在右舷布置了两个烟囱;一个烟囱是专门用来排放重油锅炉里的废气,该烟…

文/U156

前几天给大家分析了加贺号航母的诞生《旧日本海军把战列舰改装成航母,加贺号诞生了》,今天继续给大家分析赤城号航母。

试验项目之一就是航空母舰的烟囱布局,日本海军的三艘初代航空母舰烟囱布局都不一样:第一艘航母凤翔号是可放倒的铰链式烟囱,第二艘航母赤城号是在右舷布置了两个烟囱;一个烟囱是专门用来排放重油锅炉里的废气,该烟囱以30度倾角向下朝舷外弯曲;另外一个烟囱用来排放油煤混烧锅炉的废气,这个烟囱直接向上方排气。

高速航行的赤城号 两个烟囱的排烟方式区别非常明显

到了加贺号,日本人决定集合前两艘航母的使用经验再尝试一个新设计:两个硕大的排烟管道分居左右两舷,将废气导至舰艉排放。据说这个是借鉴了英国海军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有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舰)的改装设计。

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带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加贺服役没多久,水兵和飞行员们一致表示——你们搞的这个烟囱啊,真坑!加贺号的那两个排烟管道挨着舰员住舱,高温废气使得住舱里的温度常年高达40摄氏度以上,水兵们常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没被热死就不错了。

另外说好的新设计能够减少对舰载机降落的干扰这一条非但没有实现,而且这一问题还愈发严重起来。1933年,服役没多久的加贺号就被拖进船坞接受再次改造,其改造重点之一就是拆掉这两个让水兵们痛恨的大烟囱。

高速航行的赤城号 两个烟囱的排烟方式区别非常明显

加贺和赤城在初建成时都是三段式飞行甲板,最上面一层甲板为降落专用甲板,中层甲板供舰载战斗机、侦察机和轻型攻击机起飞,较重的鱼雷轰炸机则在最长的下层飞行甲板起飞。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甲板空间使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回收能同步进行,从而提高飞行甲板的利用率和整体出击效率。航空母舰的机库为双层,分别设置在中层飞行甲板和下层飞行甲板后部。

刚刚服役的加贺号 (图源:Kure Maritime Museum)

整个作业流程大致如下:舰载机在上层飞行甲板降落后,由升降机按照机型送到中层和下层的机库接受整备;整备完毕后直接推到所在甲板的起飞位,油门一推就能起飞(没有弹射器)。与此同时这两艘舰能和现代装备了斜角甲板的航空母舰一样,能不受影响的接收返航的舰载机。

在理想情况下是可以做到 起飞降落互不干扰的 (图源:oldtokyo)

上世纪30年代航空技术迅猛发展,双翼机很快被性能更好的单翼机取代;特别是飞得更快能携带威力更大的鱼雷的单翼舰载攻击机,要让这些攻击机携带鱼雷和重型穿甲弹从航母甲板上起飞就需要更长的跑道。

设计于20年代为双翼机量身定做的三层飞行甲板无法满足新时代海战的需求,加贺号和赤城号先后返回船坞接受了现代化改装;将三层甲板连同双联200mm炮塔全部拆除,改为单层全通式飞行甲板。另外加贺之前令无数舰员飞行员叫苦不迭的烟囱被拆除,并更换为和赤城相同的横卧屈曲式烟囱,升降机也增加到三座。

加贺大改后换掉了之前的烟囱 (图源:combinedfleet)

这两艘航母留下的照片不少而且形态也比较像,因此偶尔会被认错。笔者在这里顺带聊一下我自己是怎么分辨这两艘舰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的:大改前看烟囱,大改后看舰岛。

前面我们说了烟囱,这里来讲讲这两艘航母的舰岛问题:加贺的舰岛在右舷,赤城在左舷。后来二航战的苍龙和飞龙也是这个配置,关于日本人这个在航母左舷布置舰岛的设计初衷主要有三个说法。

大改后的赤城 注意舰岛在左舷 (图源:U.S.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其中一个说法是因为要给右舷布置的烟囱整一个配平;还有一个说法舰岛设置在右舷怕飞行员降落时撞;也有说法是这个是为了起飞后飞机编队的需要:两艘航母并行,一队拉起来后向左盘旋编队,另外一队拉起来后向右盘旋编队。

其实对于包括后面五航战两鹤在内的六艘初代舰队航母而言,这个小舰岛主要是用作航海的,并没有太多的空间用来执行航空管制和作战指挥功能(赤城舰岛下面还有一个指挥所)。

左舰岛设计试验最终在苍龙号上画上了句点,飞龙号以后的日本舰队航母全部为右舷舰岛配置。除以上三个说法外,还有一个说法是方便飞行员识别;但是这个说法笔者认为是不成立的:日本航母甲板上涂了巨大的片假名(每艘航母还不一样)和硕大的日之丸图案;可辨识度要比小舰岛高出很多——那个日之丸图案据说后来还成为了美国轰炸机丢炸弹的重要参照。

大改后的加贺 (图源:combinedfleet)

完成大改后的加贺是当时日本海军最大的航母,满载排水量接近44000吨,和美国的列克星敦级一个水平。全长240米,宽32米,吃水9米;四部蒸汽轮机四轴推进,最高航速28节;载机量70架以上(如果含备用机最高可达到90架)。

赤城稍微小一点但是也有36500吨的满载排水量,由于是战巡的底子,赤城的飞行甲板在改装后比加贺的还长一点:249.2米,宽30米;四部蒸汽轮机四轴推进,最高航速30节以上;载机量在60架以上(算上备用机一说也能达到90架的水平)。

加贺在高海况下的航行照 (图源:combinedfleet)

上图是加贺在太平洋战争开打前和其他五艘航母组队奔袭珍珠港,但是为世人熟知的珍珠港事件并非加贺和赤城的第一战。在某游戏里被某些玩家称为“加贺老婆”的加贺号早在接受改装前就参与了一二八事变(注1),手上就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1: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1月28日。其背景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抗日情绪高涨,京(南京)沪杭一带的反日和抵制日货行动在经济上给予日本一定程度的打击:日本在中国上海的经济贸易被重创。作为对中国民间自发抗日行动的回应和转移国际视线的自身需求,日本一面抓紧在东北扶持伪满政权,一面在中国上海地区挑衅寻找动武的机会(日僧事件)。1月28日,日本不宣而战,对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发起进攻;两天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十九路军和第五军(87、88师,不是后来的机械化部队)等部奋起抵抗一直坚持到3月3日,最终因援军不至、腹背受敌,为保存有生力量被迫撤退。六天后的3月9日,逊清废帝溥仪就任伪满政权“执政”(改叫伪“康德皇帝”那是在两年后)。最终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日本与中国经谈判达成《淞沪停战协定》:上海被划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驻兵;日军退回一二八事变出发地(公共租界、虹口和越界筑路地段);十九路军被迫离开上海前往福建(后来被老蒋吞并,曾在一二八事变中浴血沙场的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戴戟等皆被逐走、十九路军番号被撤销),第五军退回南京(番号被撤销)。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