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并启动Ⅲ级(黄色)应急响应。而在此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多个省市也陆续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预警,要求当地停止室外喷涂、粉刷作业。工业涂装类,使用溶剂型涂料的企业调漆、供漆、涂装、干燥/烘干等涉VOCs排放工序停产。
溶剂型涂料的穷途末路,也间接推动了环保型水性涂料的大力发展。这里面不乏一些“浑水摸鱼”之流,他们打着环保水漆的名号,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等原因,加入了一些醇醚类助剂,勾兑出“伪水漆”进行销售。这种伪水漆价格相对低廉,吸引了不少客户,但是产品质量方面却有很大的区别,用了1-2年后,会出现严重的褪色掉漆起皮等现象,对于美观和安全,都非常不利,还会产生VOC等污染物,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引发血液疾病。
伪水漆的流通对于市场上专业做高品质产品的企业也造成了打击,这种恶性竞争导致正品销量下滑,遭遇危机。据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纯水漆的生产企业不超过20%,也就是说,约有8成的伪水漆在市面上流通。
据业内人士透露,伪水漆、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围标陪标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牟利采取一些“小手段”早就是“潜规则”了,行业内部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对这种现象愤然的同时,这种扭曲的观点更是令人震惊不已。以下这些“潜规则”,你被“套路”过吗?
送检样品作假
“检测机构仅对送检样品负责”,这句话看上去非常合理,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检测报告合格未必所有产品合格。现行的产品送检制度,确实给了一些企业钻空子的机会。
送检是企业自己选取一部分产品,送去相关部门检验。这样完全有可能生产一批“特制”样品去进行检查。有些生产企业为了拿到检测报告,到市场上买一些不含有害物质或有害物质很少的原料,专门做一批高性能的“样品”,送到检测机构检测,然后拿着骗来的“合格”报告到处宣传。
检测机构“仅对送检样品负责”,生产单位也只对“送检样品负责”,不对产品质量负责,不对消费者负责。如果功夫都下在“样品”上,结果是“一检百检”,一好百好。某业内人士称,质检应该不检样品,而是到用户单位随时抽检,经得起多次抽检的考验才能发给质检报告和资格证明。
大炒“概念”,混淆视听
近年来,木地板生产商们纷纷打出“银离子抗菌”“光触媒抗菌”“纳米抗菌”等新概念,逐渐成为地板业新宠。张女士装修房子时花了两万多元铺了一种抗菌地板,导购称抗菌地板能杀灭细菌,“即使睡在这种地板上也不会患上各种皮炎,而且能有效杀菌,还能杀死房间里存在的潜在细菌,家里人也不会经常生病,绝对有益身体健康。”
但是,最近不到两岁的儿子由于经常在地板上玩耍,胳膊和腿上都长满了红疹。专家称,商家口中的“抗菌”和消费者观念中的概念不同,商家所说的“抗菌”只是降低地板表面的细菌,并不等于杀菌,消费者千万别把抗菌和杀菌混为一谈。
围标泛滥
辽宁的王先生实名举报某知名涂料企业在高铁的投标活动中多次操纵组织,恶意抬高价格,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据业内人士透露,该涂料企业针对高铁的防水材料招投标专门成立了一个“协商联合”投标组织,并致电其他投标企业要求“合作”,声称“只要能保证其中标,将从每平米材料拿出四块五毛钱,其中一块钱给甲方的领导,剩下的分给参与投标的企业”,在“协商联合”情况下,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中标的单价普遍高于40元,而市场上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正常价格不会超过30元每平米。而后王先生的举报得到了广州铁路监督管理局的回复:“你所举报事项涉嫌犯罪,已移送广州市公安局处理。”
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工程中防水材料采购招投标存在严重的“围标”行为,据业内知情人士估算,从2013年到现在,全国高铁项目的防水材料采购总额超过20亿元,因为防水材料围标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六七亿元之多。
明光市某安置房及配套工程招标公告通过政府招标网站发布,潘某等人为高价取得该工程的承包建设权,通过申某等人联系具有参与投标资质的企业共计20家,帮其围标、串标,以达到取得该工程承包建设权的目的。该项目标的额控制价22246万元,中标价19786万元。明光市公安机关侦破此案,先后抓获围标组织人、围标参与人共计30人。
明招暗定
江西某保健院新院项目公开招标,获得中央预算投资2000余万,但因项目进展缓慢未按要求动工,该款项于2017年被省发改委收回。据了解,仅工程图纸设计环节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而中标该工程设计的单位是北京一家资深设计公司在该省的分公司,资质非常高,业内口碑也很好,设计图纸数易其稿,却通不过图纸审查,着实让人觉得蹊跷。
原来,该项目早已内定,设定了极高的投标门槛,通过量身定制招标文件排除竞争对手。由于招标文件的审核过程缺乏监督,在打通了饶成这关后,暗箱操作就畅通了。招标机构代理人通过挂靠并“运作”接到该工程的设计项目,项目中标后被转包,利润被层层盘剥,实际设计人员几乎都没有该方面的设计经验,导致设计质量堪忧,数易其稿仍达不到审查要求。可谓是三方共谋,上下其手,明招暗定。
假冒伪劣
近日,某知名企业被用户实名举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给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后果。检测报告显示,该企业销售的A2级建筑材料不符合A级要求及不燃材料的技术要求,数值严重超标10倍以上。
这个数值听起来十分骇人,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现象在行业内都属于公开的秘密而已,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了。
以次充好,贴牌山寨
丘女士在某小区购置房产,与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装修合同,确认家具软装、地毯采购清单,总价76万余元。据介绍,双方约定整屋家具基本采用榉木实木框架材质,地毯为新西兰进口,但丘女士发现大部分家具不是榉木实木框架,地毯也缺乏进口证明材料。法院认为,被告装饰公司提供的家具中,大部分的材质与双方约定的不符,属严重违约,原告要求解除全部家具的买卖合同应予准许。
有些不负责任的厂家因为拿不到重蚁木的货源,趁机把有缺陷的B、C级板材从巴西采购到我国,通过刮灰、加色、修边等处理,达到以次充好。
记者走访建材城,发现实木竟然外面只有一层木质的皮,而里面像是“纸壳”压制而成,刀片一刮直掉碎渣。刮开一个抽屉,发现除了一层所谓的“实木”包皮外,里面也是“纸壳”的。
建材采购回扣高达30%
大部分工长、设计师带业主去买瓷砖都会拿商家的回扣,一般是购买金额的15%以上,某地工商分局数据显示,一瓷砖企业返还给设计师或包工头的回扣率高达30%,也就是说消费者买1万元的瓷砖,有3000元作为回扣流进设计师或包工头的口袋,该企业半年内向100余名设计师及包工头返还回扣款200多万元。
基本套路是,设计师、工长提前从侧面告诉业主哪家是他熟人、亲戚,业主去询价时商家会故意把价钱报高些,等他出面,就马上打折,其实也高于平时的价格。还有一种更具有迷惑性的套路,设计师、工长带业主去的都是看起来不错,但是质量很差的建材,虽然短时间之内是看不出来问题的,等三年五载之后就算有问题也索赔无门了。
偷工减料,减重瘦身
建筑门窗不保温,居家浴室玻璃易破碎,高层玻璃遇风坠落……这些都与玻璃厚度相关。2010年,一款标称厚度为4毫米的平板玻璃,实测厚度仅3.048毫米,缩水了接近25%,远超出国家标准允许±0.2毫米误差范围。
西安某建筑工地出现了“瘦身”钢筋,许多钢筋加工厂将直径10毫米、8毫米的钢筋拉细到6毫米多。某老板表示,他们厂“瘦身”钢筋的年生产量在1000吨左右,生意相当红火。1吨钢筋从直径10毫米“瘦身”到直径9毫米会“增重”190公斤。以每吨钢筋4000元的价格计算,190公斤钢筋值760元。这760元就是1吨钢筋“瘦身”0.1毫米所产生的利润。钢筋被拉细后横截面积变小,荷载能力减弱。另外,“瘦身”钢筋的伸张力被破坏,即钢筋变脆,达不到抗震要求。一旦发生地震,房屋就会迅速倒塌。
结语
说起“潜规则”,人们总会想到娱乐圈,但其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材、家装、化工等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超七成消费者表示被“套路过”。这些“潜规则”的盛行,是行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对于消费者的愚弄和欺诈,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更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潜规则”反映出当今部分行业秩序不规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使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陷入困境,因此也是必须清除的社会蛀虫。(涂料采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