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贺新|你过的元旦都是“假”元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81
导读

编者按:今天,我们似乎非常习惯将每年阳历(公元纪年)的1月1日作为新年的开始,把这一天称为“元旦”。《说文解字》中,“旦”是“明”的意思,“旦”是个象形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

编者按:今天,我们似乎非常习惯将每年阳历(公元纪年)的1月1日作为新年的开始,把这一天称为“元旦”。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曾几何时,在中文的语境中,“元旦”其实是指现在的“春节”时期,而且还不一定有固定的日子呢?传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虽然有着源头活水,却一定是向着某个方向奔去。当我们重新回顾传统的渊源之时,不妨也对这些改变做些思考。新年伊始,让我们站在新的思考起点,继续砥砺智慧。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也就是说当年,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除了“绝地天通”之外,还把一年的开始定在了“孟夏”,差不多农历四月的样子。“元旦”从此开始了它“多变”的一生。

“元旦”其实是“春节”?

“元旦”是一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说文解字》云:“元,始也。” “元”,在甲骨文中就是人的“头”,有开始、第一之意。“元日”就是新年的头一天,《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而《说文解字》中,“旦”是“明”的意思,“旦”是个象形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了。

要确定新年的第一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里牵涉到很复杂的“历法”问题。简单捋一下顺序,上古颛顼开始农历纪年,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时候的新年差不多是现在阳历的五月份。此后的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候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这就是我们如今的“春节”。

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旦”。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作“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

其他称呼和出处就不一一介绍了,在清朝覆灭以前,没有把“过年”称为“春节”的,大都称为“元旦”。也就是说,这以前的“元旦”都不是阳历的一月一日。而“过春节”实际上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了。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西历(公历或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新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过年”称为“春节”,也是我国使用阳历的开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将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写入相关文件,沿用至今。“春节”其实是一个蛮年轻的节日,而古老的“元旦”则重获新生。

“混血儿”&“元旦”

“元旦”,从汉武帝恢复夏历以来,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前。中华民国建立后,迫切地希望用公历为标准纪年,“元旦”便被挪到了公历1月1日,成为了“混血儿”。但,这一变革并非如此的一帆风顺,其经历了一个“由上层向中层逐步渗透,由政治功能向娱乐功能逐步演变的过程”,体现了西方历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同时它作为一个缩影,呈现了在中国社会变迁中,中西文化融合、中国传统节日走向近代嬗变的历程。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彼时是一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年代,在激进的革命者看来,那些传统的、陈旧的都应该被打倒。因此,1月1日过“元旦”,不仅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更成为一种“符号”,破旧立新的象征符号。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两个新年庆典并行的特殊局面。

对于那些怀着“近代化必须学习西方文明”的政治精英来说,出现两种历法、两个新年的局面是“革命的不彻底”,必须要进一步革除“封建残余”。1928年5月7日,民国政府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的社会工程,原因是“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一般民众之赛会、休沐,益复寻朔计望,蒙昧如故,于一国行政制度之下,百度维新之际,而政令与社会现状,如此悬殊,若不根本改革,早正新元,非惟贻笑列邦,抵牾国体,核与吾人革命之旨,亦属极端背驰。”于是,“拟办法八条,冀从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

其中,第二条办法是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第三条办法是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条办法是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新历日期举行,例如将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一切热闹娱乐举动移至国历新年元月内举行。与此同时,当时的媒体,如《申报》等,开始积极宣传“国历元旦”,宣传如何过元旦,过这样的元旦是一件如何时尚与进步的事情。

然而,这些强力的政策终究是失败了,传统的力量坚定的将“春节”保留了下来。此后,元旦庆典和春节庆典便在中华大地上并行了。可能也是由于民国政府的“努力”,慢慢让广大人民接受了“元旦”这个混血儿的形象。这让新中国成立后,对“元旦”的推行有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纪念日有元旦、植树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外加一个传统的春节。其中,全民假日安排在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这项时间制度由政务院在1949年12月23日颁,从1950年元旦开始执行。元旦和春节都过,大致可以说是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历史贯串始终的新年制度设计,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实践结果。

结语:

文明的进程,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元旦的变迁,向内看,可以说是文明内部的自然演化;向外看,这是多种文明交融、政治强权对文明的外部驯规。如今各种西方节日也悄悄盛行,不知这又将会带来怎样的文明进程呢?

●●●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