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消失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疲惫的无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25
导读

不过更没文化的是,我对腊八节和腊八粥的了解,居然不是民间传说和习俗,因为我们汉中这地方或者是我们老家山沟沟里,仿佛对这个节就没什么概念。山区地广人稀,有的人家需要翻山越岭几十里才能到,但是那个时候仿佛这…

腊八节,消失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疲惫的无奈

是什么让传统节日失去了味道,也许很多人无暇思考

今天是腊八节,一早起来就看见很多关于腊八的信息。在海量的信息中,无非就是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说,以及风俗习惯,还有一些忌讳等等。当然少不了腊八节的重要角色——腊八粥,就是那个有很多种豆豆组合在一起的稀饭(这样说是不是一下显得很没文化了)。

不过更没文化的是,我对腊八节和腊八粥的了解,居然不是民间传说和习俗,因为我们汉中这地方或者是我们老家山沟沟里,仿佛对这个节就没什么概念。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个节,是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侠客行》时,知道江湖上无论多高的地位,多强的武功,都不敢去侠客岛喝一碗腊八粥。那个时候的心中,腊八粥一定是剧毒、很难喝,属于武林高手都不敢去碰的东西,心中颇有几分敬畏,以至于对腊八节也觉得高深莫测了。

知道腊八粥的真实意义,其实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那时候有了外地的同学,到了腊八节,学校周围的食堂都会卖这种色彩斑斓的稀饭,才知道这就是腊八粥,原来就是一些豆豆熬在一起的稀饭。于是就有同学给我们讲关于腊八粥的各种历史、传说和讲究,让这个节显得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

但是事实上,腊八节在现实中已经逐渐被人遗忘了,就算今天被海量信息介绍,也没多少人去关注了,那些尴尬的流量是无法满足信息发布者的预期的。不仅是腊八节,中国传统的很多节日也都被冷落了,比如元宵、重阳、七夕、小年等,几乎都被忽视了,就连放假的清明、端午、中秋,也没有几个人去在意他们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俗,只是觉得可以休假一天。至于小年到元宵节这二十多天,传统中每天都有说法的,但是大家记得只有除夕和春节了。

传统文化遗失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就连年味也逐渐淡了。记得小时候的春节,会有很多活动,虽然是山区,但是会有一些村民排练的演出活动,各村之间的有巡回篮球赛,还有村上组织的走进各家各户的文艺演出拜年活动。山区地广人稀,有的人家需要翻山越岭几十里才能到,但是那个时候仿佛这才是一种新年的味道,大家也乐意融入其中了。

然而如今,山区只剩下老人了,曾经的六一(儿童)三八(妇女)六零(老人)组合都已经被拆减得只剩下六零这一拨人了,大多数都是空巢独居老人,生活的孤单乏味,让春节成了他们的期盼,也成了一种凑合着过了。曾经过年张灯结彩的喜庆,如今很有可能就是一幅对联过新年。曾经喜气洋洋的年夜饭,很有可能是老人被接到城里和子女过春节,一只老狗看着家门过新年了。

至于年味,城里陌生的人际关系,让那种喜庆在防盗门与猫眼之间传递着彼此的关系,大多数人都是关起门来过大年,春节成了自己家里的小情趣了。于是每到春节,城市除了那些带着任务性质的张灯结彩以外,就是空空荡荡的,返乡的城漂族离开之后,城市便成了空城。没有了鞭炮声,没有了喜庆的集会,寂寞的年味就是卸下常年的疲惫吃吃喝喝。

是什么让我们的春节失去了味道?这个问题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每一个答案之后都有一种匆忙的身影。我们已经无法停下来思考传统文化了,这是现实,也是无奈。去年春节回山里过年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深山空村之殇,留守老人们守候的春节》,这种殇也许会越来越重,也许会越来越不分城乡了。

肃竹2020.1.2.13:05于汉中(原创作品,严禁侵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