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叶问4》 争议声中票房走高,传统功夫片未来何去何从?
由于 《叶问3》 的票房造假事件,让这个系列电影一度蒙上了阴影,也让不少人对于去年12月20日公映的《叶问4:完结篇》一开始不抱太多的期待。但意外的是,该片却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中脱颖而出,连续11天占据当天电影票房冠军的位置,截止到昨天,该片的票房已经超过8亿元,超过了《叶问3》7.7亿元的成绩,成为系列中票房最高的一部。而观众对于该片中对使用的中国传统功夫的争议声也始终不断,尤其是片中叶问使用的各种“取胜招式”,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叶问4》中硬桥硬马的打斗延续了“叶问”系列的风格
复古风格带观众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叶问4》中讲的是老年叶问的故事,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的叶问已经被医生告知得了癌症,生命只剩下最后的时光。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到美国洛杉矶上学,叶问应徒弟 李小龙 的邀请去美国。片方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加真实,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在画面的色彩上,故意做旧,很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的复古味道。据悉,片方专门邀请专业的港片调色师调出了该片暖黄色的色调,让久违的“港味”更加浓稠。
2008年公映的首部之所以成功,除了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将叶问塑造成一个“居家好男人”的形象,尤其是片中叶问在饰演的妻子张永成面前的“怕老婆”形象,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功夫高手内心深处的柔情一面。《叶问4》中,叶问的妻子张永成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叶问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影片同样塑造了一个看似严厉但处处为孩子的前途操心的慈父形象。这个形象在延续了前三部电影中“叶问”跟妻子张永成的感情特点,让这个系列的情感内核得以连贯,也得到观众的认可。
功夫和民族主义强行绑在一起?
《叶问》当年公映后,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影片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其中的打斗场面酣畅淋漓,让人大呼过瘾,尤其是叶问连续快速出拳击打日本军官的画面,已经成为了经典。
《叶问4》中有不少李小龙打斗的片段
《叶问4》在动作设计上继承了第一部《叶问》的特点,尤其是《叶问4》的动作设计指导是”八爷“ 袁和平 ,硬桥硬马的动作设计是他一贯的风格。《叶问4》中的几个打斗桥段,看起来非常真实逼真,再加上镜头的调度,甚至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有观众发出这样感慨:“珍惜吧,这样精彩的功夫片是看一场少一场了!”
将功夫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是香港功夫片一贯的做法。从早期的李小龙电影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侠霍元甲》等电视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徐克 的”黄飞鸿“系列到现在的《叶问》系列,几乎没有变过。
《叶问4》中,叶问到了唐人街后,发现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巴顿对于中国功夫实战能力的带有一种先天的歧视,这让后来叶问跟他的对决演变成了中国功夫和美国格斗术之间的较量。这种对决,在以前的电影中很少有人去质疑,但现在随着时代情绪的转变和观众对于世界认知的增加,有观众认为,动不动将中国功夫和民族主义牵扯上,实在是有些牵强。尤其是真实的叶问压根就没有去过美国,没有事实根据,再加上影片中叶问以70岁的高龄迎战身强力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完全不能让人信服”。
中国功夫在片中胜之不武?
踹裆、插眼、揪耳、掐鼻,这些在现代格斗比赛中被严令禁止的动作,全部都出现在《叶问4》中,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应。尤其是这两年,社会上对中国传统功夫实战能力的质疑声也时有所闻。虽然电影中打斗的规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首先提出来的,就是“无规则搏斗”,但像上述这样不太入流的打斗方法频频出现在电影中,也让内行的观众感到有点尴尬。
父子关系成为《叶问4》中的故事情感支点
尽管如此,《叶问4》依然在一片质疑声中创出了票房的新高,该片的最终票房预计会突破10亿元。在网上,该片的评分也高达7.2分,要比《叶问3》的6.4分高不少。
主演 甄子丹 在宣传时就强调,该片是他主演的最后一部功夫片。如果结合电影的情节不难发现,《叶问4》拍的是叶问去世前不久发生的故事,要想延续这个时间段再拍续集已经没有可能了。不过,票房高了后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片方也不是没有可能倒回去拍叶问年轻时的故事。
功夫片最后的挽歌?
随着《叶问4》的落幕,目前的确很难找出一个具有IP价值的功夫片题材电影。黄飞鸿系列早已拍过了130多部电影;叶问的剩余价值也被开掘得差不多了。目前很难出现一个新的功夫片的人物原型,来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另外,功夫片人才的青黄不接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已不太拍片,改拍军事题材的动作片,的票房影响力已经严重下降,更是多年没拍功夫片了。目前年轻一代的演员中,还没有谁的功夫好到能够担纲主演一部功夫大片。如此看来,说《叶问》系列是最后一部大IP的功夫电影,也不是毫无道理。
《叶问4》中有不少向传统功夫片致敬的情节,尤其是片中李小龙打斗的场面,几乎是复制了李小龙遗留下来的格斗的录像。这些经典的场面并没有被时光所冲刷,依然能够在新的观众中找到知音,说明功夫片中的英雄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依然在很多年轻观众的血脉中奔涌,它只是处在蛰伏阶段,遇到合适的时机,说不定又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喷薄而出,而这,需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