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要到了,我打算上街捡个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5
导读

但当进入小学中后期,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经历过多次考核,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客观、更符合衡量指标的认知。 如果父母习惯于设定过高的期待,而孩子一次次无法完成目标时,只会不断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

这几天各学校都在进行期末考试,甚至有的学校已经考完出分了,常爸激动地搓搓手,决定干一票大的:

去路上捡几个娃!

听起来是不是很无厘头,可常爸觉得最近娃一定很好捡。因为不要娃的爸妈太多了啊!

12月21日,一个上海妈妈因为辅导作业时情绪爆发,直接把女儿丢在了地铁站,民警上前询问,这个妈妈表示:这个女儿(我)不要了!

时间往前再推两周,12月5日,也有个爸爸,因为孩子不好好写作业,一气之下把娃丢在了火车站广场,还给了他一个碗,真真儿实现了那句“不好好学习就要饭去”。

你以为这样的事只存在在新闻里吗?No no no,无数家长都闪过这样的念头,也充分理解他们的举动,只是上面两个爸妈更“刚”,直接付诸行动了而已:

估计是快期末考试了,父母容易着急上火。那期末考试过了,大街上溜一圈,我是不是就只能空手而归了呢?

这么想的话,只能说你太天真了,因为期末考试一过,父母们更容易怒火中烧啊!

去年有个小学生,因为期中考试不理想,被妈妈一气之下丢到了路边。

有多不理想?另外一个扔过孩子的妈妈发话了,数学没考到95分以上,扔!

而且就算坐牢,也不要这个孩子了!

没上95的都难逃被扔的厄运,那干脆“学习不好”的,就只能趁早自谋出路了——另一个11岁的男孩因学习不好被赶出家门,自己坐公交求福利院收留。

你看看,主动丢娃,和还没付出实际行动但内心早已蠢蠢欲动的父母这么多,马路上捡一个真不是什么大难题。虽然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觉得很“奇葩”,评论区里也一片前仰后合的画风,但冷静想想,这事真开不得玩笑啊!

如果事情完全没有往你想的方向发展,如果正好有个人贩子跟娃走个对脸,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啊!扔娃一时爽,可娃真丢了,悔青肠子的还不是爸妈自己?!况且这段经历会给孩子的自尊自信留下怎样的创伤?!

就算我们还残存了些许理智,没有像上面的爸妈那么极端,但前面一个留言里有家长说了,“哪个家长看小孩做作业不吼?”是啊,咱做父母的也得反思一下,为啥娃一表现不好、成绩差,就气得跳脚,不能自控?

关于父母的情绪管理问题,常爸在去年也讲过不少。但2020的第一更,常爸还是想从一些其他方面聊聊。

赶在期末考试出分之前,咱们好好说说“努力过了,但孩子成绩还不好怎么办”?也许这篇文章在能有“保命”功效的同时,也能让你们的亲子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多些母慈子孝,少些鸡飞狗跳。

如今外界的竞争环境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接受不了孩子“笨”“技不如人”,可是,父母越看重成绩,孩子就会表现得越好吗?

是,但也不是。

父母的期望能提升孩子成绩,但在不同年级,真正的影响因素不同

2017年,美国儿童临床心理学博士John Loughlin-Presnal带领团队针对“父母期望和孩子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招募了几百名儿童及其照料者(89%为母亲),并根据不同规则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的参与程度”“孩子的学习行为”“孩子的自我评价”等进行评分并统计。

研究者发现,在孩子小学时候,家长的学业期待和孩子的学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但是不同年级,其真正影响因素不同。

在小学低年级时,家长的学业期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有较高学业期望的父母可能会通过鼓励、称赞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早期学习行为。这些积极的评价方式(注意,一定要是“积极”的)往往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也会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但当进入小学中后期,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经历过多次考核,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客观、更符合衡量指标的认知。这时候,父母的期待只是信息源之一,孩子们还会考虑不同来源的信息,比如考试成绩、排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一起整合到孩子的自我认知中。最终形成的自我认知,会决定他们的学习行为。也就是说,高年级的孩子,成绩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认知(或者说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以及是否相信自己能学好)。

而像文章开头父母那种为发泄情绪而做出的极端行为,怎么可能唤起“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的信心呢?

所以,“家长重视孩子成绩,孩子学习成绩会比较好”从大体上来说是对的,但是真正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家长对成绩期待程度的高低,而是家长在孩子低年级时对孩子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孩子高年级时对其自我效能的保护。

如果父母习惯于设定过高的期待,而孩子一次次无法完成目标时,只会不断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导致不相信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目标,学习成绩反而会下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合理,设定目标时要以孩子“跳一跳能够着”为大原则,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努力很重要,但过于相信“人定胜天”只会把人害惨

很多研究人员都发现亚裔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要高于其他种群。而且,对于学业成绩的归因,亚裔父母比其他种族更强调努力,而不是先天的能力。

他们相信“天道酬勤”,不管孩子自身先天水平如何,只要加大努力就可以改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

我们同意,学习的时候应该树立一个目标,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为之奋斗。但家长还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孩子能有怎样的学业表现,天赋、基因其实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如果父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一切,那就相当于把学业成绩的高低完全等同于努力的多少,并相信学业表现是可以依据自我的意志打造出来的。这样的父母往往不会太多考虑孩子先天的条件,而是从自己的期望出发,反过来要求孩子努力,给孩子的压力就太大了。

如今哈佛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大众所熟知,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表现在多方面,单一凭借IQ测试来判断智能的方式是片面的。

同理,请大家仔细看上面这八大智能,有没有发现,学校语文数学的考试中能涉及的也只是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到了更高年级开始学习较难的几何题,再加上一个空间智能而已。其他五大智能,是很难体现在学校一般的考试试卷上的。

所以,如果不顾人与人之间原本客观存在的差异,家长一门心思只盯考试成绩,那么就可能会错失孩子原本的天赋,对孩子来说相当不公平。

努力是应该的,但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短板,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补短”上,看不到也不让孩子发展他真正热爱和潜力所在,最后大概率的可能,这个孩子只会被强行磨成一颗工业化生产的螺丝钉,成为一个平庸且缺乏自信的人。而整个过程中,孩子失去了原本的生命力,家长也被气的半死,双方都没得到一点好处。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爱因斯坦

有多少家长,都在干着逼一条鱼爬树的愚事?!

再次推荐我们上个月的文章《多少亲子育儿的悲剧,都是因为误信了这句话!》。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更像是一颗种子,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随着年龄越大,基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大。父母根本就不需要过度干预甚至改变种子的生长方向——因为根本就没用。如果你种下的是月季的种子,就算是种在再肥沃的土地施再贵的肥,它也不能开出牡丹花来。再说,月季又有什么不好?整个花园都是牡丹的话,难道不无聊吗?

作为种子的看护者,父母更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天性成长的优质环境。如果这是水生植物,你就该把它种水里,而不是种在田里,给它施最贵的肥,然后告诉它“这都是为你好”,它真的不需要!

把孩子当“种子”来对待,不仅父母减轻了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也会轻松很多。

最后总结一下,此时此刻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和成绩,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就一点:父母应该知道着急、打骂、扔孩子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完全无效的,就不要再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打着“为你好”的招牌干这样的事了。

✍知道从长远来讲,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那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体验自控感。在学习上,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孩子体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感觉,对学习更有信心。

✍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靠努力就能达成,那就要根据孩子的智商、性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能够着”。

✍知道多元智能中有很多种智能不是用学校的考试成绩能衡量的,那就要评估一下,是不是孩子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帮他培养那方面的智能,比死磕数理逻辑和语言智能可能更靠谱一些。

成绩当然重要,但决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别盯着一时的成绩不放——想想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对我们现在的人生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呢?小时候考试成绩最好的人,未必是现在最成功、最幸福的人。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成为孩子期末考试的“保命符”,希望新的一年,大小朋友都能各有有成,让我们共同进步。

你小时候成绩好吗?有没有被家长威胁过考不好就上街要饭呢?欢迎留言分享。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