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2A1“巴雷特”狙击步枪,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反器材武器,.50 BMG弹药(12.7×99mm)的超强穿透性在巴雷特的加持下体现地淋漓尽致,能够有效击穿装甲车的防御。
反器材武器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二战时期,美国就已经研发了一款反坦克步枪,论辈分都可以当巴雷特的爷爷了。 这支长相有些怪异的武器就是美国第一款反坦克步枪,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David Williams(大卫·威廉姆斯),M1卡宾枪就是这位大师设计的。 采用短活塞导气式枪机,回转式闭锁,这些都是M1卡宾枪的特点,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它是M1的大口径版本,也称为“M1反坦克步枪”。
关于M1反坦克步枪的资料非常少,只知生产于1944年,采用半自动结构,威廉姆斯设计,温彻斯特公司制造,由于未被美军采纳为制式武器,所以M1只生产了原型枪,知道的人本就不多,又过去这么多年,所以更具体的数据就找不到了。 .50 BMG是一款相当古老的弹药,它的诞生时间可以追溯到一战之前,最早是为防空准备的,后来因为性能出众,逐步扩展到固定阵地、车载机枪等等,动能可以达到14000-18000焦耳。
早期.50 BMG弹药的穿透力不算太强,只能击穿20mm装甲,碰到虎式重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有些不够看,但穿透日本94式超轻型坦克完全不在话下,用来对付日本装甲部队刚刚好。 不过很可惜,反坦克步枪在美国有些生不逢时,因为同时期还有另一款神器诞生,那就是巴祖卡火箭筒。比起巴祖卡的生猛杀伤力,M1反坦克步枪确实显得有些羸弱,不难理解美军为何看不上它了。 另一方面,M1反坦克步枪本身的问题也比较多。
最明显的就是后坐力问题,M1没有枪口退制器,没有枪托底板,不是枪管后坐原理,枪身也看不到任何后座缓冲装置的影子。 巴雷特起码还有多个缓冲装置,而M1啥都没有,.50弹药的后坐力将完完整整地反馈到士兵身上,想要扛住这枪的后坐力,首先得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才行。
也正因为如此,M1反坦克步枪只造了一支原型枪,在法兰克福兵工厂测试之后就被淘汰了,原型枪目前存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的枪械博物馆里。虽然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大名,但M1反坦克步枪也算证明了反器材步枪的可行性,后来随着美军战略思维的改变,巴雷特等一众后辈崛起,反坦克武器才算走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