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其定义尚未出现定论,然而,从自然界生物到人与人之间,共生所呈现的内涵,异常迷人: 双方为彼此提供帮助,在相互滋养下,克服生存困境,同步进入理想状态。
共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从北欧的规划实践到亚洲各大双年展,富有先见的少数派,基于对空间尺度的不同理解,为了更具象、更和谐的未来,大胆开展想象与构造。
建于高原、河岸、海域之上的城市,虽然超脱了自然现象,但这些凝结人类意志的生产生活聚落,却拥有类似的演化源头: 城市得以兴起的多重渊源,与它矢志不移的目标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内在冲突因此形成 —— 技术与传统,CBD 与居住区,出行方式与交通规划。
为此,人类摸索了很多年:上世纪初,轰轰烈烈的 “田园城市运动”,一边倒地关注环境而忽视了经济;30 年代,勒·柯布西耶想象一座遍布高层住宅的 “光辉城市”,又因人与建筑之间过于悬殊的尺度对比而饱受诟病 —— 共生是美妙的理想,但没有任何一座现存城市,曾经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如何弥合矛盾,并探明未来城市的前景?BIE 与 BMW 不主张冗长繁琐的调查,而是把种种富有张力的人、事物以及环境串联在一起, 碰撞出新知与灵感。话不多说,看看我们的成果。
片中的汪晓帆,是炙手可热的概念设计师,曾为大热游戏穿越火线和为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三体》绘制创造过目难忘的世界观。但是,这次,任务目的地之间的强烈对比,远远超出了笔下的天马行空。
深圳, 开放的当代都市,四十多年来,寄托着前所未有的城市想象,从建设到经营,一切以科技为基底,一切以高能为目标,一切都像极了未来的样子;阿拉善, 古时的边陲重镇,在草原与戈壁深处,人们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上千年,敬畏天神,拥抱自然,因循传统。
两座城市的巨大反差,对于一位痴迷于描绘未来的艺术家来说,是全新灵感与作品的诞生契机。可是,要想在有限时间之内,穿梭于两座城市之间, 他必须首先被高科技充分赋能。
凭借高能,驾乘者得以跨越 A 与 B 两地间的遥远距离,但 BMW 的任务目的, 绝不局限于示范高能表现,出于对城市多样形态的观察,对优化人类生活状态的迫切感, BMW 的思路另有深意:即使繁华都市与边境城市之间存在客观差异,但人类对驾驶以及城市的追求从未改变 —— 更高能,更宜居。
最关键的是,BMW 为汪晓帆赋予的无畏精神,将他的探索冲动化作现实。
像我们在片中看见的那样,当 BMW 将天差地别的两地进行有机连接,汪晓帆得以在深圳河与额济纳河的岸边,与当地朋友深谈,在朋友们对未来的期待中,空间距离与环境差异不再重要,此岸和彼岸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共生的共同期望。
当汪晓帆把全新想象绘制于作品中,取材自深圳与阿拉善的双重灵感,呈现出了新奇的视觉冲击:仿生人和电子羊相映成趣,金属质感的机械构造对应着大地上的复杂根系,以飞行汽车与星球展现相似的移动轨迹。形象彼此对立,内在却是统一 —— 共生的秘密,既藏在画面里,也分布在他与 BMW 共同前行的每一公里。
当画展结束,汪晓帆认为,如今自己的创作观念已经转变 “不再尝试解决问题,” 他更倾向于在画作中提出更多共生的问题,展示更多关于未来的大胆设想。
未来,不同城市将会共生,画中以 BMW 概念车为灵感的飞行汽车,同样是关于 “共生” 的绝佳表述:人类憧憬像飞鸟一样翱翔,但又对驾驭情有独钟。平流层中的飞机曾经满足我们的部分想象,但远远不是全部。未来,或许正如汪晓帆的想象 —— 汽车仍是出行的首选,必将更加高能,并且,城市与更高能的汽车,必将共生。
从酷到没边的旅途影像到概念画作,我们试图描绘更加具象的未来,下一期,高能阶级研究所将迎来压轴的重磅收官:要是以为人工智能只会导航或者换脸那就错了,它还会写作。下期,AI 将加入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陈楸帆、夏笳的行列,与他们一起创作一篇科幻小说。
// 编辑:小马
// 视频导演:饺子
// 视频制片:Leah
// 设计: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