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运输机是战略空军的一个重要标志,利用大型运输机,可以将部队快速部署到关乎国家利益的地区。在冷战时期,美军在1948年通过著名的"柏林空运",打破了苏军对于西柏林的封锁,成功挫败了苏联占领整个柏林的企图。而在1971年时,苏联战略航空兵通过"欧加登桥梁"在很短时间内就调集重兵,支援埃塞俄比亚,将入侵的索马里军队彻底赶出国土。战略运输机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百废待兴,特别是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大型运输机尽管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以当时中国的水平根本不可能自己独立研制和建造。一直到1974年时,我国通过测绘仿制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安-12型中型运输机研制而来的运-8运输机实现了首飞,终于让中国拥有了独立制造中型运输机的能力。运-8的基本参数和苏联的安-12、美国的C-130大力神大致相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所能生产的最大型的运输机。不过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在20世纪始终没有研制出可以和俄罗斯伊尔-76、美国C-17所匹敌的大型战略运输机,以至于在60年代就已经研制成功,专门作为空降军装备的62式轻型空降坦克一直到退役都没有合适的飞机能够搭载,成为一个巨大的遗憾。
(中国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对于重型运输机都表现出了极大需求。而当时我国空军只有从俄罗斯进口的约14架二手伊尔-76运输机,无论是运输能力还是飞机数量都不敷使用。其中最让人难过的,正是2011年利比亚撤侨。在当年利比亚突发内战,约3.5万名同胞滞留利比亚,时刻受到战争的威胁。为此,空军出动了4架大型运输机前往战区执行撤侨任务,这4架大型运输机都是俄制伊尔-76。它们从中国本土起飞,单机总航程29397公里,飞行12个架次,总共撤出1655名中国公民,其中287人被直接运至北京。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政府还动用了91架民航包机以及包括海军1艘护卫舰在内的17艘各型船只,才完成这一次重大的撤侨工作。
尽管利比亚撤侨展示了中国政府保护本国公民的决心,但是也确实暴露出解放军缺乏大型运输机的现状,即使出动4架伊尔-76,在整个撤侨工作也仅撤离1600余人,和35860人的总数相比,实在有些少。而外购运输机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策,现实需要我国研制并装备自己的大型运输机。
其实早在2007年时,感受到战略运输压力越来越大的我国已经开始立项研制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新式运输机被命名为运-20重型运输机,该机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2016年6月15日正式加入解放军空军部队服役。运-20的服役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运输机的历史,并且也将中国的"战略航空兵"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了确保降低风险,运-20的设计在很多方面参考了俄罗斯伊尔-76大型运输机,西飞当年甚至直接把一架伊尔-76拆成零件,然后对其进行逆向测绘研究。尽管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伊尔-76运输机,但是运-20绝不是伊尔-76的简单仿制品。在设计运-20时,我国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飞机机舱和解放军各种大型装备的尺寸体积的关系,因此运-20在设计时,货舱的宽度和高度明显大于伊尔-76,尽管长度略有缩短,但是由于宽度和高度的增加,运-20的运输性能反而比伊尔-76有了很大提升。
尽管解放军急需大型运输机,但是在研制运-20运输机时,为了降低研制风险,并缩短研制周期,早期的运-20采用了俄制D-30KP-2型涡扇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伊尔-76的发动机通用。运-20采用了四发设计,4台发动机装在发动机短舱内,吊挂在机翼上,这也是当前世界大型运输机的主流设计模式。D-30KP-2型发动机是俄罗斯在苏联时代就研制并量产的一款大型涡扇发动机,虽然推力不及美式CFM-56系列发动机,但贵在性能成熟可靠,而且价格相对低廉。不仅仅是运-20,我国研制的轰-6K型战略轰炸机,也同样使用该发动机。再加上我国空军还有十多架伊尔-76的配备,所以D-30KP-2型发动机储备相对较多,使用比较方便。
装备D-30KP-2发动机的运-20最大起飞重量约为220吨,最大载荷约为55吨,超过了俄制伊尔-76的40吨,虽然和美国的C-17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总体上说已经让中国正式具备了生产200吨级大型运输机的能力。不过唯一的不足在于,运-20所使用的D-30KP-2型发动机依然需要从俄罗斯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20的产能,从2016年该机正式量产服役中就可以看出,从2016年至今的3年多中,运-20的产量一直不大,外媒推测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发动机的采购数量,毕竟一架运-20就需要配备4台D-30KP-2型发动机,同时还需要额外采购一定数量作为备份的发动机(通常每架运-20需要备份1台D-30KP-2发动机)。
(西飞机场上16架运20和十几架轰6同框)
近日环球网上发布的一组外国商业卫星拍摄的照片引起了舆论的关注,照片中显示在西飞的飞机场上,足足有16架运-20运输机停靠,这是目前为止运-20运输机"同框"数量最多的一张卫星照片,从这张照片上不难看出,"发动机瓶颈"似乎已经被突破,西飞可以不受限制的大规模量产运-20运输机。由此可以推测,国产发动机肯定已经突破,并成功量产装机,我国大型运输机的生产再也不受制于俄罗斯发动机的供货。
按照我国的规划,运-20运输机配备有2款发动机,一款是我国完全独立研制的WS-2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性能和美国的CFM-56、俄罗斯PS-90A等发动机大致相当,推力要比当前的D-30KP-2增加约20%,不过WS-20发动机研制难度大,虽然很早曝光,但是一直没有研制定型的消息。
另外一种就是直接测绘仿制D-30KP-2发动机研制的国产WS-18型涡扇发动机,由于是测绘仿制型,因此进度非常快,根据报道该发动机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定型。所以如今看到运-20大规模量产(2019年已经达成年产30架的目标),可以推测如今的运-20运输机大概率装备的是国产WS-18型涡扇发动机。
尽管WS-18型发动机只是D-30KP-2型发动机的国产仿制版,但是其解决了国产大型涡扇发动机的有无问题,并且确保了运-20飞机的量产不受影响,可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毕竟我国周边现在还不太平,无论是东南的海岛还是南部的领海,包括远在吉布提的基地和亚丁湾上的舰队,都需要大型运输机提供快速补给。不仅如此,根据外媒推测,在未来的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至少需要补充超过1000架各型运输机,其中相当比例是大型货运飞机,同时西飞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也展示了专门用于民用的运-20F-100型运输机,WS-18发动机的量产和装备,相信最终可以助运-20实现军用、民用两开花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