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4年完成30处文物建筑腾退,部分用于弥补民生短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70
导读

自2016年以来,西城开展文物建筑集中腾退工作,四年来已启动实施52个项目,目前已有30个项目完成腾退,使得一批尘封已久、长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随着文物腾退工作深入推进,腾退后文物修…

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作为反映北京都城历史变迁的代表性地区,西城区拥有大量文物建筑资源。1月6日,记者从今年西城区“两会”了解到,西城区4年完成30个项目腾退,泰安里、护国观音寺、福州新馆文物修缮工程已完工。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冀介绍,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工作,率先制定并启动实施了《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提出了腾退一批、修缮一批、合理使用一批、新增认定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建设一批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的“五个一批”工程。

自2016年以来,西城开展文物建筑集中腾退工作,四年来已启动实施52个项目,目前已有30个项目完成腾退,使得一批尘封已久、长期被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随着文物腾退工作深入推进,腾退后文物修缮工作全面展开,2019年新市区泰安里、护国观音寺、福州新馆文物修缮工程已完工,其中福州新馆已作为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实现对社会公众开放,京报馆、云南新馆等7个文物修缮工程已经启动。

文物修缮后如何利用?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贾文静介绍,大概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结合社会力量,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并开放,如砖塔胡同万松老人塔院落变身阅读空间、郭守敬纪念馆引入社会单位委托运营等;另一部分则作为政府补充民生短板的场所,用于增加学位、社区公共文化等民生资源。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世辉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