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
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闲。
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组织了“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大型评选活动”,在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评选当中,北京什刹海地区入选。
评委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评选中这样评价什刹海地区:“什刹海体现北京古朴的文化,是北京胡同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不仅仅有着躲在胡同里的中国最传统的民间文化,还有沿河而建弥漫着红尘和喧嚣的都市酒吧;这里不仅有普通百姓破旧的小院,也有达官贵人们辉煌耸立的红墙丽宫。什刹海就在这样一种不同文化、不同地位、不同肤色的相互撞击中展现着她独特的魅力,她告诉我们多样性是城市活力与和谐的基础。”
“北京什刹海地区的美丽在于她的平实、质朴和平民气质,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从古至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一直是生活于这个千年帝都中的普通百姓人家在皇城中所拥有的的唯一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国家地理》也这样诠释什刹海的意义。
在什刹海,你可以看到古朴典雅的北京,也可以看到现代艳丽的北京,什刹海像这个城市的“时空阀门”,连接起一个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时代的加速与城市的发展,什刹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迁,从古老城区到现代景观,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思考与话题。而话剧《什刹海》正是以此为背景,在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什刹海边上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四合院“关家老宅”内。关家三代人以及什刹海周边的住户们同时经历着什刹海的巨变。两种思想的差异、两种观念的冲突随着巨变愈演愈烈,引发重重矛盾。
话剧力图透过关家三代人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经历、各个阶层各种类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现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整体精神风貌。
从选取的素材来看,话剧《什刹海》全面展现了什刹海及其周边多种多样的老北京文化和老北京故事。大到胡同、四合院等老北京建筑,小到炸酱面、“冰盏儿”等老北京物件,亦或是“昆曲联谊社”、“老北京叫卖曲”等抽象的文化象征符号,无一不在描绘着一幅活灵活现的老北京风俗画卷。
从文本的语言来看,话剧《什刹海》巧妙地通过关家祖孙三代的口吻,将不同时代的语汇融为一体。从关一夫的“大串联”、“裴多菲俱乐部”,到关海生的“插队”、“老插友儿”,再到关聪的现代日常用语,时代的变迁历历在目。具体到每一个人物的台词,他们幽默、俏皮、大气,却又没有“胡同串子”味儿,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地道北京人的语言风格。
从人物的塑造来看,话剧《什刹海》涵盖了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群。其中,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体共存,年长一辈人与年轻一代人并立,中国人与外国人并存。各色人物的选取,促成了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展现了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话剧《什刹海》的深刻主题也随之彰显。它探讨了古城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歌颂了什刹海周边居民保护老北京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出了创新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
话剧《什刹海》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的资助项目,由北京剧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五十六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北京人艺著名编剧蓝荫海、王志安(执笔)共同创作。从创作之初到如今搬上舞台,已历十余年。这十余年间,编剧不断地修改与打磨,使剧本有着极强的故事性,并曾获“建国60周年优秀剧本奖”。
两位编剧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风物都极为熟悉,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文化积淀,通过语言、场景、人物行为等各个层面体现出北京的地域特色,让故事中处处都透露出浓厚的老北京神韵。
而“昆曲”这一国粹艺术是话剧中着重表现的另一项重要元素。话剧的主人公关一夫是一位痴迷昆曲,有“倔关公”之称的昆曲名票,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人物,剧组特意邀请了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帆扮演这一角色。话剧中的意大利学者马里奥由美国籍演员阳建平饰演。此外,演员阵容中还有国家一级演员吴珊珊、靳若纲、张绍荣,知名青年演员霍政谚等。
此次话剧《什刹海》由北京人艺著名导演顾威与韩清共同执导。对于话剧的主题,顾威导演表示,故事中的矛盾,当下依然存在,编剧十余年前通过剧中人物提出的问题,在当下正好得到了回答。所以故事的主题看似陈旧,实则超前。
在过度注重外在形式和包装的环境下,话剧《什刹海》选取现实主义题材,以真诚的创作方式,踏实地完成话剧中的每一细节。相信会在上演之时,交出一份令广大观众满意的答卷。话剧将于2020年1月17日至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正式首演,为年初的话剧舞台增添一抹亮色。
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
2020年1月17-19日
14:30;19:30
演出地点
人民大学·如论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