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11"的第11个周年,天猫交出了96秒破100亿的成绩单,不知这100亿的消费奇迹里是否可有你这位"断臂维纳斯"的一分功劳?
"双11"创造中国消费奇迹
"双11"之前各种疯狂促销就陆续开启,大家在盖楼、看直播、抢预售,"双11"当夜在掐秒下单、付尾款、晒战绩。
我们看到,"双11"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符号。
多年前我们谈到购物狂欢节往往会想到美国的"黑五",但在2009年"双11"的诞生后,背靠十几亿的市场的"双11",已经逐年演变成了所有大型电商都会参与的一个网络促销节日,也成为压过"黑五"的最大购物狂欢节。
同时天猫、京东等平台的全球化倾向继续加剧,"双11"这一概念也迅速普及到了境外电商平台,越发的国际化。
从今年"双11"的成交数据来看,多个电商平台成交额破纪录。天猫1分36秒破100亿元,比去年快了29秒,1时3分59秒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
与此同时,京东宣布,2019年11日上午9点,累计下单金额突破1658亿元,2018年京东"双11"期间累计下单金额达1598亿,2017年为1271亿元。
而曾被"瞧不起"的拼多多,正在成为电商第三极冲出重围。最近一个月,拼多多已经在市值、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三个维度上逆袭京东,今年"双11"拼多多也是野心不小,撒钱提供"百亿补贴",希望借此打通高线市场消费者们的心智。
供应链护航双十一大促
"双11"是背水一战,企业比拼的不单单是价格,更是电商物流与供应链实力。数据显示,2019天猫"双11"订单创建峰值达到 54.4万笔/秒。"双11"所带来的这种井喷式需求,集中于一天内,必然对企业供应链的可承受能力是一次大考。
面对"双11"井喷的需求,电商物流需要充分利用商家的数据,建立大数据分析能力,提供及时的、可视化的供应链数据,并使订单及库存等数据可预测、可跟踪,对资源进行科学调配和合理运用,不断实时调整和优化流程,提升各流程环节绩效,从而最终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帮助商家在"双11"期间实现平稳流畅运行,提升消费者服务体验。
阿里、京东与拼多多在供应链上,走着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阿里注重供应链的商流和链接能力,采取"加盟制"链接供应链各环节。不一样的是,京东自建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立了地面供应链服务的优势。拼多多则在上游供应链打起了算盘,打造一条从消费者到生产商的极简的供应链。
阿里依托强大的电商商流,掌控了分配物流订单的权力,通过菜鸟平台链接各环节参与主体,有效派发订单提升行业整体效率,获取了数据方面的优势,逐渐组建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除了信息系统,阿里还希望把销售渠道、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悉数控制在自己手上。
阿里方认为,所有物流的产生都是基于商流,所以这里面的大数据驱动对商流的数据需求预测特别关切,要真正做好供应链,还是要对商流、物流、资金流有重构,才能够有颠覆供应链的能力。
京东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体系,过去十年间,大规模进行自营仓储、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高效运营的供应链优势。
同时与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把控的工厂供应链。通过厂直优品计划面向全国招募超过10万家具备国际品质的制造型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营销、技术、物流、金融等全面支持体系,帮助这些优质产能搭建起高效通路。
拼多多通过打造一条从消费者到生产商的极简的供应链,对上游进行透明化、数据化、共享化赋能,砍掉了品牌溢价,让生产商直接面对用户,同时通过社交拼团的方式进一步压低单价。
相应的,拼多多所积累的用户数据,可以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进行精准化定制,使得上游生产商可以降低预测成本、供需不匹配的风险,以及营销成本,这背后都是这条供应链在发挥作用。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双11剁手"过后收快递才是我们"吃土"的日子里最为期待的事情,面对这种大促,取得的这些辉煌的营销额数字背后,其实是沉静运转着的供应链在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