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冒死从带回一株植物,从此养活上亿人,后人修亭纪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91
导读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食材并不是中国原产,而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人们逐渐从海外引进的,如今人们经常食用的番薯就是一位明朝商人从南洋吕宋引进的食物。地方官认为此物可大面积种植,便将番薯推广开来,仅仅4个月之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食材并不是中国原产,而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人们逐渐从海外引进的,如今人们经常食用的番薯就是一位明朝商人从南洋吕宋引进的食物。引进中国之初就解决了一场大规模的饥荒,而且还让中国增加了3亿人口。

在明朝时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但是粮食的产量依旧非常有限。为了寻求活路,许多沿海地区的百姓纷纷到南洋寻求生路,其中就有一位叫做陈振龙的商人。他乘船南下,到达了今天的菲律宾一带,也就是当时的吕宋岛。在经商之余,他发现当地有一种叫做番薯的食物亩产量很高,而且容易种植。

联想到家乡的人民经常忍受饥荒,他便决心要将这种植物引入自己的国家。但是当时吕宋的统治者根本不允许番薯出口,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番薯藤苗藏在船只的绳子中,这才躲过了搜查,将番薯藤带回国。

随后他便在自己的家乡福州开辟了一块空地,试着种植番薯。过了几年,福建遭遇了一场大旱。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他便让自己的儿子将番薯献给当地的地方官员。地方官认为此物可大面积种植,便将番薯推广开来,仅仅4个月之后就获得了大丰收,也帮助福建的人民度过了这场饥荒。后来到了清朝时期。番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在庄稼歉收的时候,番薯养活了许多的百姓。根据统计,由于番薯的大面积种植,中国人口至少增长了3亿多人。后人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绩,特别为他修建了一座先薯亭,以表纪念。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