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式微?从《剑王朝》看武侠剧的创新与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47
导读

《琅琊榜》《陈情令》等大热作品中亦不乏武侠元素,而《剑王朝》则走出了另一条改编路子——在原著的故事架构下,最大程度放大武侠元素。 为何选择武侠作为改编方向,这是《剑王朝》主创对当下影视剧市场分析之后的谨慎…

武侠必将是影视行业经久不衰的一个题材,但在影视市场极速发展过程中,武侠题材要保持不掉队,也亟需创作者找到传统的武侠文化和当下观众心理的契合点,实现武侠文化进一步的现代化转化。

“蔡生,怎么看待武侠片没落?”近日,一位ID为“穿云箭”的网友在微博提问蔡澜。

身为金庸的好友,蔡澜回答:“过数十年又会兴起。”

武侠类的影视作品真的没落了吗?从数据来看,并不能轻易得出结论。

武侠电影在如今的大荧幕数量锐减,但在移动端、电视屏,武侠剧仍是一大兴盛的创作类型。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共播出了包括《新倚天屠龙记》《萍踪侠影》《剑王朝》等在内的近20部武侠剧。1月4日,由冯小刚监制,李现主演的《剑王朝》在爱奇艺VIP收官。播出期间,该剧在爱奇艺站内内容热度峰值突破8000。接档《剑王朝》,由郭靖宇团队打造的新版《绝代双骄》将在近期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和爱奇艺。除此之外,《有匪》《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雪山飞狐》《新六指琴魔》等武侠剧也有望在2020年播出。

虽然武侠剧的数量不减,但不可否认,相较于老版《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楚留香传奇》等经典武侠剧创造的集体回忆,近几年的武侠作品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曾经的一大类型,武侠剧影响力走弱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类型在创作上面临哪些瓶颈?突破点又何在?在IP改编和经典翻拍之间,创作者应该如何把握“侠文化”的现代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剑王朝》的主创聊了聊。

经典翻拍成热潮 类型融合

翻拍经典是近年来武侠剧创作的一大潮流。2017年,由郭靖宇团队打造,新人演员担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成为了当年的戏剧市场的一匹黑马,点击量、口碑均表现不俗。2019年,新版《倚天屠龙记》也收获了不俗影响力。进入2020年,《绝代双骄》《天龙八部》《鹿鼎记》《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六指琴魔》等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大家的经典作品有望再度登陆荧屏。

经典作品不断被翻拍,在于其故事本身的魅力,它的戏剧性、人物的深度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另一方面,翻拍作品多,原创作品少,也反映了当下武侠小说创作的走弱。

“武侠这种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有巨大影响的类型,在金庸等巨匠陆续调零之后后继乏人,而武侠小说这一类型也整体上面临衰落,缺少活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曾在网络表示。分析背后的原因,张颐武认为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对武侠类型的兴趣由于网络文学中的新的诸多类型的兴起和对历史想象的变化,业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另一方面,金庸小说的那种人性的表现的方式,和今天的年轻读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较于武侠,玄幻修仙、言情等题材占据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而这些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又构成了当下影视剧作品的一大故事来源。虽然武侠作为一个类型,创作走弱,但武侠元素却被其他类型的网络小说、影视剧作品吸收。《琅琊榜》《陈情令》等大热作品中亦不乏武侠元素,而《剑王朝》则走出了另一条改编路子——在原著的故事架构下,最大程度放大武侠元素。

可以预见,近几年内,经典武侠作品仍将不断被翻拍;但与此同时,武侠与其他类型相融合也将成为影视剧创作的一大方向。

武侠新美学探索

为何选择武侠作为改编方向,这是《剑王朝》主创对当下影视剧市场分析之后的谨慎选择。

身份神秘的市井酒铺少年丁宁,历经江湖的种种磨练以剑逆袭,在危难之中选择“大义”获得成长——《剑王朝》原著小说的修行色彩颇浓。“近年来,这类题材被改编得很多,武侠却被展现得较少,对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更年轻的90后观众来说,对于武侠是有情怀的。”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剑王朝》总制片人戴莹表示。

确定了武侠改编的方向,该剧的剧本改编、美术、服化道、武术设计的思路也瞬间打开。监制冯小刚给主创团队的建议是“把小说变得更实在化”。

如何“做实”,首先是在原著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世界观、丰富人物。《剑王朝》用了两集左右的体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角复仇的原因。包括国家之间实力的不同以及武学修炼的层级,《剑王朝》搭建了一个体系。在人物改编上,导演马华干介绍,思路是将性格“加厚”。故事发生前十年人物的经历以及那段经历对于他/她的影响下,原著中没有明白交代,但在剧里也拍了出来。

其次,在武术设计上,《剑王朝》向传统的武侠剧回归。“我们保留了原著中武学修炼的层级架构,但在用画面呈现武功的高低时,用武侠剧的方法实实在在得拍了出来。”马华干介绍。剧中的很多打戏是人物成长和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些戏的处理上,主创团队首先设计了一整套对战的流程和礼仪,强化仪式感。在对战过程中,不同武学派别的风格,人物交锋武力的强弱、对战策略、局面如何翻转均有具体展现。

通过强调对战过程的逻辑性,《剑王朝》尽可能得让用户进入对战的情景,暂时相信这些争斗是“真实发生”的。与此同时,在武术技能的设计上,《剑王朝》则让人物“飘”了起来。譬如,在展现主角师父第七境——“搬山境”的实力,主创团队通过特效让师父“搬山挪海”,凸显出其作为武学宗师气吞山河的气势。

隔空打物、飞檐走壁——这是武侠剧武术风格的特征之一,也是观众的“爽”点所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但过度脱离物理常识的武打设计亦增强了武侠剧的悬浮感,尤其是面对观影量越来越丰富用户,如何让武打戏份拍出新意是很多创作者面临的难题。在虚与实之间,《剑王朝》拍出了武打戏的意境之美,也能从中看到近年来影视创作者对于新武侠美学风格的探索与突破。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武侠剧其实代表了一些我们现代了完成不了的梦想,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在。行走江湖、行侠仗义,这其实也是传统文化衍生的一部分”戴莹说道。

展现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与侠义精神是《剑王朝》表现的重点。《剑王朝》在服化道上进行了大量历史借鉴,在艺术风格上,借鉴了《夜宴》,整体基调偏沉重、阴郁,与《剑王朝》的复仇故事相契合。一个无名小卒为了心中的公义挑战一个当时的武学至高者和国家统治者,《剑王朝》并没有走“爽剧”路线,而是表现了很多复仇过程中沉痛的一面。“在那个拿剑说话的时代,我们并不是想表现一个简单服从武力的故事,而是展现武力背后的侠义精神。”马华干表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创作,让处于剧烈变化中的华人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侠’在乱世中的爱恨情仇里蕴含的家国情怀、自由精神让无数的华人读者痴迷和沉醉,也给予了他们在变动时代中的感情和精神的寄托与感悟。”张颐武表示金庸等人的创作,自传统文化生发,结合当时的社会心理思潮为中国文学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空间,“(金庸)他启示我们的是传统中国的文化一旦经历了转化,会有何等的神采。”

武侠必将是影视行业经久不衰的一个题材,但在影视市场极速发展过程中,武侠题材要保持不掉队,也亟需创作者找到传统的武侠文化和当下观众心理的契合点,实现武侠文化进一步的现代化转化。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 m.zongyijia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6639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