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届金球奖剧情片有多爽?全片2小时只有一个镜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34
导读

跟拍和手持还是不同的,有了稳定器的跟拍让镜头移动的非常流畅,也给到观众更舒服的视觉体验。 选择了跟随人物拍摄,除了创造连续的时间,也为创造空间里的视觉奇观创造了机会。 电影从树下躺着的士兵开始,也在士…

北美新片《1917》两个小时一镜到底有多爽?

文/小玄儿

豆瓣专栏作者

曾为《看电影》《环球银幕》撰稿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部北美跨年档期爽片,目前看过的观众不多,但是平均评分8.6,媒体分80,也是着实不低了。近年来战争片市场低谷,观众们很少捧场,大制片厂和导演们也不太爱拍了。

这部围绕一战的《1917》,由萨姆·门德斯指导,罗杰·狄金斯掌镜,只要看过的观众都说赞的不得了! 在金球奖连拿三项重磅提名: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最终电影获得最佳剧情片,萨姆·门德斯获得最佳导演。(嗯,我要是评委我就都给这部电影了!)

这里放一个预告片,给还没看片的观众。多说一句,因为整部电影是“一镜到底”的效果,但是预告片为了集合精彩镜头,必须剪辑,成为了一个特别尴尬的存在。

电影的120分钟里,镜头没有任何剪辑点,但是预告片一剪辑,反而有点奇怪,但是观众依然可以感受到音乐和视听的力量。(我也去看了下浅焦长镜头跟拍的《索尔之子》的预告片也是剪的,实在是木有办法)

上次看战争片马上想二刷,还是看《狂怒》。这部《1917》被誉为“一镜到底”的神作,从白天到黑夜,再到黎明,两天一夜,跟随两个单兵,纵穿一战战场。导演萨姆·门德斯让我们看到一场导演消失,却又无处不在的精心的编排。(下图的老萨还穿了加拿大鹅)

电影是再现时空的艺术

“一镜到底”意味着连续的时间和空间,也算是长镜头的极致巅峰,全片只用一个长镜头,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问题!当然这里也隐藏着剪辑点和电脑特效,但是观众观看起来,是顺畅的视听流和人物贴身的跟拍。

一个导演选择一部电影的创作手法,也代表着他对这个故事的观看角度。电影《1917》选择了“一镜到底”的方式,去呈现这个一战的真实故事。导演萨姆·门德斯就是决心让观众跟随镜头,眼镜都不眨的,一起体验这两小时的一战战场。

连续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展

从电影一开始,镜头就聚焦在两个普通的士兵身上。从角色起身,到接受命令,再到战壕行走,镜头都巧妙的衔接并穿越了障碍,还不停的转换视角,从背跟到面跟,无缝衔接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让影像成为了连续的时间和连续空间,让观众沉浸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景别和人物变化里。

看不见的工业技术和精心编排

影片把拍摄现场,变成了大型戏剧现场,主角如何与环境和周围的人物互动与走位,早已安排好,如何联动,如何转弯,摄影机如何运动,一定都是多次尝试之后的结果。

还要保证观众不会视觉疲劳,所以不断要有背景人物出画和入画,镜头也要不断的转换角度,聚焦在对应的人物身上。当转换成第一视角时,主要人物则成为了前景的画框,牢牢的圈住镜头的焦点,给观看者以明确的视觉指示。

精心的取景、布光和走位,无处不在。这里一个推焦,就完成了从中景到特写景别切换,而两个士兵作为前景,正好给了观众视线的焦点以画框。萨姆·门德斯这次是来炫技的,每一个你看到的精准布光和焦点转换,都是在运动的镜头中完成的!

不停在运动中的人物和镜头

影片中如果人物的动作停了下来,那么镜头就会开始移动。如果人物开始定向移动,那么镜头就会跟拍一段时间,超强的稳定器避免观众晕眩。跟拍和手持还是不同的,有了稳定器的跟拍让镜头移动的非常流畅,也给到观众更舒服的视觉体验。

这里的大全景,一开始也是藏在男主角的背影跟拍中的,直到他进入了狭窄的人群,镜头才放慢速度,再向上一升,大全景的景别震撼就出来了。

从白天到黑夜的视觉奇观

选择了跟随人物拍摄,除了创造连续的时间,也为创造空间里的视觉奇观创造了机会。因为镜头的画框之外,随时可以有人物或者道具入画。而导演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利用战场的元素,制造恐怖或者绚丽的战场奇观!

从户外到室内,从上天到入地,360度无死角的展现人物在战场环境的穿梭,可谓是全面的呈现了战争的体验感。你可以理解为一次战地跑酷,男主角从战壕到前线,从敌营到废墟,从高塔到瀑布,可谓是当代“马拉松战役”的传信者,突破重重危险和阻碍,开挂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下一秒的未知,一直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闭环的剧作,用空间和时间切分章节

电影从树下躺着的士兵开始,也在士兵回到树下结束。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时间来切分剧作,每个环境,每段时间线,都有不同的困境出现。

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可看性和紧张度,战壕里的地雷,敌军的飞机坠毁,卡车抛锚,角楼狙击,敌方的女人和婴儿,不能开枪的敌后作战,在丛林的激流里漂流,一个士兵在两个小时里,都做了一次“铁人十八项”。

影片里唯一失去的一段时间,是士兵昏倒的几小时。

影片还在一开始,就铺垫了疼痛感,而且是全场观众都感受到的那种。同时也是男角色人物内心的铺垫,一个有点笨拙的男孩儿,甚至是弱弱的男主角,最终历经磨难,穿越重重障碍,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战士,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拯救了1600人的性命。

电影的剧作整体来说,简单的与《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一样,就是一个人物从A点移动到B点的故事。《疯狂的麦克斯4》中间加了个折返,故事发生了转折。

而《1917》是个单线移动,牛逼的导演就是这么厉害,故事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有极大的自信,在每一个镜头里,让多层次的影像和画面,创造细节和故事,同时还能全程保持戏剧张力。这样一个镜头的信息量,本身就是故事了。

反类型的转折

不断给观众惊喜

其中两名士兵里,一开始大家肯定都以为需要去救弟弟的哥哥更像一个主角,因为他动机最大,行动最主动,还救了一开始有点胆小的 Schofield。结果在镜头都没有看到的地方,对 ,因为镜头都是跟着男主角的,于是作为男配的哥哥就莫名的挂了,也是非常反类型片了。

后面给予了单兵Schofield极大的主角光环,也让他除了主线故事,完成任务传递不要进攻的命令之外,还有了人物的B故事,传递遗嘱给朋友的弟弟。

原创配乐让观众不断高潮

配合战场白天黑夜的视觉奇观,电影的配乐确实精彩。Thomas Newman也是导演在007系列的老搭档了。

最后提一句摄影牛逼到爆炸,原来也是 Roger Deakins 掌镜。这位终于凭借2018年的《银翼杀手2049》维伦纽瓦的大作,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摄影界大神,光奥斯卡提名就13个,早就是无冕之王,也是当代最好的数字摄影师了。

话说影片有些拍跟与《边境杀手》的场景相似,不知道门德斯导演是不是看了《边境》才找他合作这部新片。

这样的重工业商业电影,制造“一镜到底”和长镜头跟拍的视觉体验,前几年有生猛的《索尔之子》从戛纳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拿奖拿到手软。

而华语片里也曾有过这样闪光的尝试,那就是《大象席地而坐》,而且其中还难得的展现了我们普通生活环境里的奇观,例如占满火柴污垢的楼道顶,还有五个人物在同一个环境里相互交织,也可谓是难得现实主义编排,可惜了一个难得创作者就此陨落。

“一镜到底”说到底有利有弊,到了影片末期,人物开挂嫌疑实在是太大,尤其是环境越混乱,人物的开挂就会越明显。让本来“一镜到底”对于时间和空间还原,开始脱离真实感。推荐影片有《索尔之子》《日暮》《大象席地而坐》。

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创作者,在追求“一镜到底”的同时,也同时更好的平衡这个为了没有设计感,而充满了设计的编排。最后再来贴几张截图,看一下导演的固定前景,运动中的元素,最后画框内的人物开始互动的过程。

电影里充满了这种,镜头内外的空间,观众的视觉不断的被展开。

感受一下镜头在移动中的

构图和信息量

夜景与白天的对比

导演来给我们上摄影课的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26671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