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航空与瑞典战机是个有些冷门的话题,但这个国家确实是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他们通过自己的发展,诞生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航工工业,也为世界留下了好几款经典战机。
位于欧陆的瑞典历来是个很崇尚新型科技的国家,在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还没有上天之前,瑞典就诞生了不少航空先驱,1903年12月莱特兄弟成功起飞后,在世界上引发了一波飞机航空的热潮,瑞典也很快跟进了脚步,并于1911年成功完成了有动力飞机的飞行。
到1913年时,瑞典紧跟其他欧洲强国的脚步,也组建了自己的航空部队,用于军事化侦察和传令通讯等任务,他们在厄勒海峡东岸的马默尔建立了飞机组装和维护车间,这里起飞的飞机转瞬就能飞到对面的丹麦哥本哈根,并随时巡视波罗的海的海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获取了相当多的的飞机制造技术,搭上了航空发展的快车道,瑞典ASJ公司(AB Svenska Järnvägsverkstädernas 即 斯文斯卡铁路车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林雪平市(linköping)建立相关的飞机研发机构,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到1931年时,ASJ公司专门移出了子公司ASJA,专门生产飞机。
在此期间,瑞典斯文斯卡航空有限公司(Svenska Aero AB)生产出了SA.14 Jaktfalk(Ger falcon 猎鹰 )战机,并研发出了J6S和 J6As等改型。
1933年1月1日,ASJA收购了利丁厄(Lidingo)斯文斯卡航空有限公司的资产,接管了其航空方面的技术研发和资产,这项运作令ASJA拥有了战斗机的研发能力,并将斯文斯卡总公司的SA.14 Jaktfalk单座战斗机继续研发,制造出了J6B Jaktfalk II战斗机,它拥有520马力的增压动力和8mm的机枪。
同年5月1日,ASJA获得了瑞典国家的军备订单,有7架飞机在10-11月交付,随后一发不可收拾,这型战机在1939年甚至援助给了抵抗苏军的芬兰,但在二战前夕迅速发展的航空工业面前,性能快速落后的“猎鹰”型战机最终都转为了教练机。
博福斯是诺贝尔的企业,战争期间向各方阵营输出了大量的武器,主要以博福斯高炮为主
1937年3月,瑞典一家新公司诞生了,以矿业、炼钢、炸药和武器开发出名的博福斯公司(炸药大王诺贝尔的企业,生产了大名鼎鼎的博福斯机关炮)看到了航空业的商机,在瑞典国家主导下他们与埃勒克乔卢斯公司合资成立了“瑞典飞机公司”(Svenska Aeroplan Aktiebolaget ),简称SAAB,即“萨博”。
财大气粗的萨博公司在1939年推动了并购案,将ASJA公司收购拿下,并于1940年完成了合并工作,SAAB的总部也随之迁移到了航空业发展成熟的林雪平市。从此“萨博”系成为了瑞典航空的代表,一直延续至今。实际上萨博的成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瑞典意识到二战前夕浓重的火药味,但ASJA的产研能力实在无法改变国家极为依赖进口战机的情况,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整合,以诺贝尔工业系为主导的“萨博”被推上前台,希望以此加速提高瑞典皇家空军的装备自产能力。
SAAB-17型战机
萨博公司不负众望,在1940年5月18日推出了SAAB-17式侦察\轰炸机(也称萨博17俯冲轰炸机),该型飞机成为瑞典第一种真正实用化的军机,底版使用了ASJA的L-10飞机,采用了全金属单翼面设计,有一个很显眼的,能折叠收纳成整流罩的起落架。总体来说,SAAB-17在当时相当先进,并不比德军施图卡差多少。
底部纳入整流罩的起落架是SAAB-17的标志特征
而且为了贯彻瑞典人“商业中立”满世界卖军火的理念,SAAB-17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发动机技术,分别有瑞典引进的英国布里斯托尔水星Ⅻ发动机、意大利皮亚乔PXIbis R.D.40D发动机和大名鼎鼎的美国的普·惠双黄蜂R-1830。(实际上瑞典发动机技术很渣,为了追赶大国和利于贩卖武器,他们干脆将采用国际先进发动机作为了飞机设计的风格,今天都是如此)
地面上起落架展开的样子,相当粗壮
SAAB-17对于瑞典航空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始,虽然它们仅仅生产了323架,与那些动辄成千上万的二战军机完全比不了,而且直到1942年才正式服役的SAAB-17已经又明显落后于同时代战机,但瑞典确实依靠它实现了航空装备自给化,并且还在二战期间成功出售了这款战机,它们被卖给丹麦了一部分,战后还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到世界其它地方,瑞典皇家空军到1954年后才将之淘汰。
SAAB-18轰炸机/攻击机,它还有侦察机型
紧随SAAB-17的是SAAB-18式轰炸机/攻击机,该型战机于SAAB-17服役的1942年试飞成功,但直到1944年才列装服役,这时二战已经快打完了,瑞典人通过军火和各种物资贩卖在二战赚得盆满钵满,唯独航空虽然发展迅速,却没赚到什么钱,也没捞到什么订单。
SAAB J-21A,注意尾部的螺旋桨
萨博公司将之归咎于“轰炸机类型”的研发与销售困难上,再加上国防需要,从此开始将重心转到了战斗机的研发上,并且将自身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完全释放了出来,愈发的开始放飞自我。萨博公司将1939年就开始进行技术储备的单发战机项目重新修改,在1943年7月首飞了SAAB-21战斗机。
活塞发动机型的前期SAAB J-21A
SAAB-21出来就是个非常规布局——它的发动机是后置的,还采用了双尾梁布局,瑞典人的理由是“螺旋桨后置战机视野更开阔,推进转向更灵敏”,简直与日本人的“震电”有得一拼,这种设计最大的麻烦在于飞行员跳伞,后置螺旋桨很容易将出舱飞行员打为肉酱,所以萨博战机也成了最早的弹射座椅用户之一,当然,这种技术也是进口自英国的。瑞典皇家空军并不太喜欢SAAB-21战机,推三阻四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与众不同的装备,把二战都熬结束了,军方将之定名为J-21型战机。
J-21同样没采用本国发动机,他们继续使用了SAAB-18上的奔驰DB-605B活塞发动机,这为1946年饥饿的德国雪中送炭,不过为了追赶国际潮流,瑞典人很快盯上了新东西——喷气式发动机。
采用喷气发动机的J-21R
1945年,通过艰难的洽谈,萨博公司终于搞到了英国的德·哈维兰“哥布林”离心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并于同年将该型发动机给捣鼓到了J-21上面,采用了后置螺旋桨推进的J-21简直与喷气机布局没啥冲突,这种幸运的意外令J-21成为了世界最早期的喷气战机之一,新改型被命名为“J-21R”。
J-21R的尾部
不过毕竟J-21R只是个半路出家的假和尚,虽然萨博公司努力修改了其气动外形,它也始终不能适应喷气式的飞行方式,尤其是水平机动能力下降得极为厉害。因此瑞典人只得无奈的将后期的J-21R全改成了对地攻击机,称为“A-21R”。其中A-21R-A采用了英国进口发动机,A-21R-B采用了瑞典根据许可证生产的发动机。1955年这些战机就退役了,令萨博公司郁闷无比。
这段时间的航空发展,很清晰的体现出瑞典航空工业的短板,尽管瑞典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始终在追赶国际一流技术时后继无力,装备生产的规模过小,也影响了该国航空工业的研发能力。但不管怎么说,J-21R确实令瑞典进入了喷气机时代,也跟紧了世界的脚步。
编队飞行的 J-29
1945年底,萨博公司重新进行了喷气机的研发工作,1946年1月他们论证了几项草稿方案,采纳了设计师拉尔斯·布里辛的“飞桶”(flygande tunnan)方案,开始发展新型喷气战机SAAB-29,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德国的战败,萨博公司从各种渠道获得了相当多的德国技术,为自身的战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SAAB-29的设计相传就有自德国采集的飞机技术。
被人叫“飞桶”是有原因的,怪不得谁
SAAB-29自1948年9月1日开始试飞,新型飞机使用了自动前沿襟翼、后掠翼等新型技术,瑞典人此时最大的参考对象就是德国二战的飞行器,因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喷气式飞机,谁都想争上游,相关技术被视若珍宝,瑞典航空的喷气机气动项目走得极为艰涩,SAAB-29的飞行试验各种问题不断。直到1951年,SAAB-29才通过了皇家空军的装备认证,得到了J-29A的名称,开始批量生产。这型飞机生产了224架,之后又生产了增大航程的B型和侦察用的C型,以及增加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F型,数量都不算多。
放在同时代,J-29算是相当优美的战机了
正因为瑞典是“跛脚上马”的喷气机,J-29颇有赶鸭子上架之嫌,因此它也成为瑞典空军事故率最高的机型之一,18年间有661架J-29下线,而事故报废率居然达到了224架之多,这占比三分之一的事故共牺牲了99名飞行员,对瑞典这样的国家来说相当可怕了。正因为如此,J-29的外销之路亦是坎坷不平,以色列、芬兰本来都有采购意向,但一瞧瑞典皇家空军那个摔机率,唉,还是美国和苏联货更香。
刚果维和时的联合国军涂装,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乱战
不过J-29水归水,它却是瑞典喷气机中唯一参加过实战的机型,1960年瑞典皇家空军的J-29特遣队参加了1960-1964年对刚果的维和行动,跟着30几国联军打了场不咸不淡的顺风仗,这为J-29战机也刷了点名气,之后奥地利本着兄弟情义和经济便宜,购买了30多架二手的瑞典空军J-29。
J-29“矛”
与J-29同时代的还有一个更有名的SAAB-32方案,这是1948年萨博集团发展的新型战机项目,用于替代不堪大用的SAAB-18机型,作为新时代的战斗轰炸机使用。该项目论证于1946年,1948年设计立项,到1952年11月3日,名为P.1150的原型机首飞,次年P.1150获得了SAAB J-32的名称,以及绰号“矛”。
地面上的“矛”
J-32“矛”(Lansen)最终于1956年定型并进入了瑞典皇家空军,它被认为是瑞典军用航空与世界真正的起平点,这架战机设计新颖,摒弃了J-29和J-21R上那些不合时宜的设计,大量采用了新型的设计思想,气动布局甚至优于当时许多先进战机,一开始就出于安装雷达的需求,拥有了漂亮的两侧进气布局,只要飞行员敢下力俯冲,它还能超越音速。因此“矛”也被有些地方认为是“最早超音速的实用化喷气机”,至少它被瑞典皇家空军认定是自己最早的超音速战机。
携带了各型弹药的J-32“矛”
J-32“矛”虽然是50年代发展的战机,但武器系统相当丰富,不仅可以发射美制的AIM-9“响尾蛇”导弹,还能发射RB.04型反舰导弹,4*30mm的“阿登”机炮使之拥有极为凶猛火力。当然,指望“瑞典心”是不可能的,J-32装备的是英国劳斯莱斯RA.3/MK109发动机。
J-32的事故率比起J-29来说也不差多少,瑞典生产了450多架J-32,其中有150架坠机或无法修复,死亡的飞行员超过百人,比J-29还多。不过许多问题都指向早期瑞典空军不适应喷气式战机上,尤其是缺乏先进的高教机,导致菜鸟飞行员们很难上手喷气机,造成了相当多的事故。
各型J-32改型
值得关注的是,瑞典是世界上最早有意识的发展“多功能战机”的国家,他们的航空规模过于狭小,虽然具备丰富的技术层次,却因为“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和艰难的国际军机贸易,只能将军事航空工业停留在“五脏俱全的小麻雀”程度上。正因为如此,瑞典人需要自己的战机在有限的装备规模上,尽可能的做到多功能化,这种思想在冷战时被美苏等大国不屑一顾,但冷战后,各国空军都开始了这种“过穷日子”的航空发展之路。实在说不清是瑞典人太有远见,还是他们太会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博物馆中的J-32
J-32战机在1971年被SAAB-37“雷”替代,而瑞典皇家空军仍然维持了部分J-32,直到1997年才将之全部退役,此后的阅兵活动中,人们也依然能看到J-32夹杂在其它萨博战机中翱翔的身影,毕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
小尺寸的SAAB-210技术验证机
进入全面的冷战时代以后,世界军机开始向着高空高速方向发展,有欧洲发达国家做样板的瑞典也很快发现了这点,所以他们也在50年代初提起了“高空高速战机”的发展计划,萨博公司在当时为了将飞机速度推进到马赫1.8,拿出了极为稀奇古怪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他们为此制造了SAAB-210技术验证机,继而研发出了J-35“龙”式战机。
编队飞行的“龙”
“龙”(Draken)式又是一种惊动世界的战机,它具备良好的超音速性能,可以轻易的进入超音速飞行,而此前1947年时美军的超音速飞行还得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技术出色,1956年“龙”式即转入小批量生产,到1961年,J-35已经成为了瑞典皇家空军的明星机型。瑞典生产了651架“龙”,其中出口了上百架给了丹麦、芬兰、奥地利等兄弟国。这些战机表现的非常优异,多次拦截了苏联的军机,成为北欧地带的“萨博走廊”。
不是老王吹,现在有些电影都做不出比J-35科幻的造型
J-35“龙”服役到90年代末才退休,整个生涯中它与米格21、幻影、F-104“星”、“佩刀”、“鬼怪”等等许多战机同台竞技,不愧为一代航空截击机经典。
“龙”的造型在今天都属于前卫
成功推出J-35“龙”的萨博集团一发不可收拾,紧跟着于1961年根据瑞典军队的需求,设计了采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SAAB-37“雷”式战机。
采用了鸭式布局的SAAB-37“雷”
1967年2月8日“雷”(viggen)首飞,1971年进入空军服役。该型战机以庞大的身躯和鸭翼出名,主翼采用了后掠大三角翼布局。瑞典军队为SAAB-37寄予了相当浓厚的多用途能力,它除了本身的多功能外,还拥有极多的改型,比如攻击\战斗的AJ-37,对海攻击的SH-37,以及侦察用的SF-37,教练用的SK-37、截击\战斗的JA-37等等。
起飞的“雷”
同时瑞典人还别出心裁的提出了“短距离支援起降”的战术定义,让“龙”可以在公路上起降和短时维护。通常在使用上,JA-37“雷”与J-35“龙”是搭档配置,最后一架“雷”在2005年才退役,而JA-37也终于用上了自家的“沃尔沃RM8”涡扇发动机。
JAS-39“狮鹫”算是当今的明星机种,不过快过气了
当满世界都是米格-29、F-16这些战机以后,瑞典军方又开始不蛋定了,萨博集团得到了新的任务,要求研制一款轻型的单发多任务战机,新型战机的研发工作于1980年开始,根据论证,新型战机将具备J、A、S(即空战、攻击、侦察)功能,瑞典航空在采纳他国先进战机的经验后,第一次真正的将多功能化列为战机研发要素,由此诞生了著名的JAS-39 Griffin“狮鹫”(又作 鹰狮,其实是一种东西)。
JAS“狮鹫”算是当今轻型战机中比较出色的机型
JAS-39机型于1996年成军,成为当时苏-27、F-15、F-14等明星重战斗机潮头下的一股清流,大家都在搞重型机,瑞典却反过来玩起了轻型。
JAS-39的气动结构与JA-37极为相似,更轻型也更紧凑,鸭翼也改为了更先进的全动式,这使得JAS-39获得了超强的机动性能,而且“狮鹫”可以更容易的在各种低级别公路上起降,按照瑞典空军的演习方案,从森林公路中升起一架JAS-39都是寻常的。
JAS-39曾经的座舱面板,很早就做到了三屏分显
不过相比起继承自JA-37的气动结构,JAS-39当年最出色的地方却是其激进的电子系统,它一开始就使用了计算机电传系统,座舱也采用了显示器面板代替传统的机械仪表,放在80-90年代初,这种配备堪称豪华又前卫。
现代升级过后的JAS-39座舱,单屏大显直逼F35
这也是最早的“三代半”源头,大大早于法国阵风和EF2000等三代半机型诞生。之后多年,JAS-39也一直依靠着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称雄,甚至能在演习中完胜较为老旧的SU-27机型,可谓是相当的强悍。不过,咳,“瑞典心脏病”又再次发作了,JAS-39采用了F404发动机。
与歼10伴飞的JAS-39
总而言之,JAS-39出色的表现也为瑞典国家打开了出口的路子,轻型战斗机比重型机更适合出口,也符合许多国家的国防需求,因此这型战机算是瑞典扩散得最好的一型装备,像泰国、南非、匈牙利、捷克等国都购买了不少“狮鹫”。
瑞典依然野心勃勃,将重心转向了电子战设备
不过呢,瑞典航空工业自JAS-39后也陷入了停顿的局面,林雪平的航空基地这些年裁员不断,产业不断缩水,萨博航空的生产、制造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总经理英格玛·安德森甚至公开表示:“订单太少了,公司不得不缩减规模,公司目前已经很少有研发计划了”,除了产业工人,工程师和管理岗位也不断面临着裁撤。
与爱立眼预警机伴飞的JAS-39
现在的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只有不多的进账项目,除了博福斯弹药相关的系统、化学、机械专利外,航空方面只有JAS-39的制造和“爱立眼”预警机的销售,而这些对于维持偌大的公司发展无异于杯水车薪,来自美国F35和俄罗斯苏霍伊的出口威胁也相当巨大。
瑞典曾经在10多年前捣鼓过名为FS2020的5代机,但随后销声匿迹
目前瑞典政府将航空业发展定在了“合作欧盟国家开发5代机”与“寻求国际伙伴研发无人机”、“寻找技术需求者输出先进技术方案”的三个路子上,比如与法国达索的一些意向合作,以及与北欧、英国等国对5代机的探索等等,路子不好走,但总得去尝试。
别国5代机都已经开始成军了,瑞典的始终没个说法
至少瑞典国家还是相当看重自身的国防工业的,林雪平的萨博工厂据称有相当的装配车间位于地下30米中,而博福斯的导弹工厂也有20米的花岗岩厚顶,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地下仓库用于贮存航空燃料和零配件、食品。他们再难也不会割舍自己辛苦发展的航空工业,那样便真的像许多欧洲国家那样,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扔给美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