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条是什么?为什么叫生条?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生条,是选用纯正黄豆、精制菜油,系经磨浆、压坯等多道传统工序高温膨炸而成的一种传统徽菜的特色食材,熟食绵软 ,入口柔滑,老幼咸宜,在皖南地区几乎是每家每户年货必备。
生条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为避北周武帝灭佛,辗转南移来到太湖县狮子山时候发明的,因为出家人不能吃肉,为寺庙僧众“解馋”和馈赠香客,慧可发明了色泽金黄,内如丝肉的新食物,因为形状如条,所以当地人称“僧条”。这种叫法一直持续到唐代“傻子皇帝”唐宣宗时期……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们都知道,堪称千古一帝,开创了“贞观之治”,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
但其实唐朝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在唐朝晚期日渐衰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时奇迹,差一点就把衰亡的唐朝拉回强盛,他就是被后世誉为“小太宗”、差点救活唐朝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剧照
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继位的顺序,他是永远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又加上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所以李忱虽是皇子,却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样的待遇,甚至经常被百般刁难、百般折磨,被当成供人取乐的小丑。
但不管别人怎么戏弄,他面色丝毫不改,为求自保,装疯卖傻,始终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众人很得意,为他贴上了“智障”的标签,但却引起了唐武宗李炎的疑心,怀疑此人是否真的痴呆,为了以绝后患,决心弄死李忱。
但当时的大宦官马元贽正看中了李忱的愚钝,认为这样好操控,所以并没有真的杀了李忱,而是偷偷将他运出宫,到今天的安徽省太湖县四面山上一座寺庙四面庵里藏了起来,以备日后之用。
宋观年间(1107-1110年)太湖知县孙勰记云:“大中帝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
四面庵瀑布
一天李忱看到在四面寺小桥下有一小瀑布,有感而发,
题《咏四面山瀑布》:
“穿山度石不辞劳,
到底还他地步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做波涛。”
这首诗足以看出李忱的雄心壮志,和对当前处境的不甘。
此间李忱古佛青灯,韬光养晦,同时也体验了民间疾苦。
相传李忱在四面寺里当和尚时,太湖晋熙有一个长得十分俊俏的姑娘,她每天去给在田里干活的爹爹送饭时,都要从四面寺门前经过。
有一天,李忱从寺里出来,恰逢这个送饭的姑娘,瞬间被迷住了,顿觉天仙下凡。他装做可怜巴巴的样子,走上前去,说自己的肚子饿得厉害。善良的姑娘看他是个讲外地口音的俊秀书生,不像坏人,二话没说,就把竹筒里装的饭菜全部给他,自己回家替爹爹重做。
闻到香味逼人的可口饭菜,李忱忍不住打开竹筒准备开吃,从小在皇宫长大的李忱看到饭菜里有一种东西他竟从来没见过更没有吃过,只见色泽金黄,内如丝肉,咬上一口,感觉细致绵空,富有弹性,顿时便不禁狼吞虎咽起来。
第二天他忍不住厚着脸皮问姑娘,这个自己从来没有吃过的美食是什么。
姑娘告诉他:“这是我们太湖这边的一道特色美食,用黄豆经磨浆、压坯等二十多道工序再用菜籽油高温膨炸而成,是当地的一位得道高僧发明,因为形状如条,所以当地人称为‘僧条’”。
为了能吃到心怡姑娘做的美食,李忱接下来一连三天都使出了同样的“技俩”并得逞。
李忱既被姑娘的善良之心所感动,更倾慕她的天姿国色,只因受到寺规的约束,不敢表达心中的爱意。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他的儿子都年幼,未立太子。朝野上下人心浮动。那时的宦官势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驾崩,马元贽等宦官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派人接回了傻子李忱。想让他来当傀儡皇帝,以便他们操纵朝政。
于是李忱回到京城,做了皇帝。
虽有三宫六院,但他总也忘不了那个在四面山上给他送饭的乡下姑娘,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派了一队人马,接她进宫。
当奉旨人马即将进村,在村口歇脚时,其中有人露出了风声,村民得知是找姑娘而来,顿时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误以为姑娘犯下弥天大罪,是官府前来捉拿。于是便有好事者跑去向姑娘报信,恰巧姑娘的父母去田间务农,剩姑娘只身一人在家,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姑娘,以为天外飞来了杀身之祸,善良的姑娘为了不连累爹娘,一横心,躲在吊楼上用一根绳子寻了短见。
唐宣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难过,觉得愧对这个善良的姑娘,回忆起当时吃过的“僧条”,了解其制作过程繁复,联想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提起御笔写下“浴火生”三个大字,并将“僧条”改名为“生条”,一来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姑娘的怀念,二来激励自己,要像生条一样,耐住重重压力和油锅炙烤,获得重生,励志成为一个万民景仰的好皇帝。 对于自己生活过的四面山和四面山上的四面庵,李忱念念不忘,为表达对佛教的尊重和对四面山的铭记,李忱废除了唐武宗时的“灭佛”政策,并下令广修天下寺院,还特别批准朝庭不远万里,从京城运了12根方形大理石柱到四面庵,做为大殿立柱。用自己的年号做为寺名,将四面寺改为大中寺,进行重建和扩建。
李忱书“浴火生”
对于自己生活过的四面山和四面山上的四面庵,李忱念念不忘,为表达对佛教的尊重和对四面山的铭记,李忱废除了唐武宗时的“灭佛”政策,并下令广修天下寺院,还特别批准朝庭不远万里,从京城运了12根方形大理石柱到四面庵,做为大殿立柱。用自己的年号做为寺名,将四面寺改为大中寺,进行重建和扩建。
《佛祖统记》载:“大中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寺塔。”太湖县广大绅士即遵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建成了七宝庄严的大中寺。建成了砖制的七层、高数十米的开山祖师法智禅师塔。
在位期间,他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全部昭雪 。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安定繁荣,成为唐朝后期一个转折点,差一点就突破封建王朝的魔咒,让唐朝成为经典王朝。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
“生条”也因此被改名并流传至今,成为当地最特色一道美食,并有“到太湖不尝尝‘浴火生生条’就跟到天津没有尝过‘狗不理包子’一样遗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