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的北方农村,已是寒意浓浓,早晨推开门一股寒风迎面吹来,冷得让人浑身打颤,远处的柿子树上几只喜鹊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提醒人们说“冬天来了,该准备过冬的物资了”。迎着喜鹊的叫声走去,只见田间散落的稻草上被一层薄薄的白霜覆盖着。远处几位老人围坐在村头的老榆树下正攀谈着什么?
在他们爽朗地笑声中,就听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莫说三十六,莫提七十三,莫讲八十四”。究竟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莫说三十六,莫提七十三,莫讲八十四,在农村,过去生活条件差,一个人的寿命极其短暂,能活到七十三、八十四可以说是非常少的。在农耕时代,老辈人经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他们认为,36岁已经是中年了,那73岁和84岁都算是高寿了。但这三个年龄在过去又是个非常敏感的年龄,在此期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会遇到很多坎坷,甚至还会在这三个年龄段去世。
民间也就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农村顺口溜,就是说这些年龄数字是不太吉利的,一般在农村遇到这些年份的年龄的人,家里人就会很少或者避谈他们的年龄。尤其是对于家里有老人的,他们的子女更是对其年龄很避讳的,觉得这是老人一生中,最难迈过去的坎,子女在介绍老人年龄的时候,会直接说“七十四,八十五”。
农村俗语:“莫说三十六,莫提七十三,莫讲八十四”,今天看来这句话,很少人会在意了。这些农村俗语的说法现在看来有些“另类”,其实是过去人们穷困年代对良好身体的期望,毕竟到了七十三、八十四这样的年龄段,每个人身体都会发生变化。笔者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趁着年轻的时候,就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努力奋斗,只有你足够强大了,无论是后半生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