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 文章转自78DM
什么是第三世代AS
众所周知,第三代AS是由电力驱动的。作为这一代AS的主动力源,那便是俗称的“钯反应炉”了。
值得一提的是,钯反应炉其中的发电组件,运用了热电子释放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热电子发电机(金属在高温加热下,在真空中释放出的热电子在收容后就能发电)。
第一、二世代AS的动力源,大多都采用的是以柴油发动机和燃气涡轮引擎为代表的内燃机。正因为机器运作时的需氧性,使得发动机构造乃至AS整体的设计,必须是半开放或者完全开放式才行——这样就对机体的设计造成了制约。
而钯反应炉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过往AS技术这样那样的门槛难题。
对于像M6、96式这样的第二世代AS来说,主要装甲与外骨骼框架是一体化的。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一旦哪儿的装甲损坏了,只要换掉这部分的装甲就行了,不会影响到机体的正常运用。
因此对于第二世代AS来说,外骨骼是必要的存在。
但在进入了第三世代AS时代后,外骨骼的重要性就下降了,甚至被大幅削减了。
外骨骼框架被内骨骼所取代,传统油压驱动被电磁肌肉束取代,内燃机被钯反应炉所取代……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第三世代AS更轻、更快和更强(内骨骼甚至模仿鸟类,作死的做成了中空……机体结构强度全靠电磁肌肉束和外装甲,以及运用到仿生学的内骨骼设计)。
将这一套技术理论运用到最为炉火纯青的,当属美军的第三世代AS“M9 卡恩兹巴克”了。
大约是在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美军正式公开投入使用M9(三角洲特种部队率先配备)。自此第三世代AS开始步上时代的舞台,并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年后(苏联解体),俄制Zy-99M开始大量的出口外销,为经济不景气的俄罗斯共和国努力赚取外汇,制霸着亚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由于政治敏感和其它一些原因,同样是泽雅局的Rk-02王权就没这么好命,生产和配备量十分稀少)。
西欧诸国面对打算垄断AS市场的美国和俄罗斯,也采取了不少积极的应对措施,其中就以自主研发本国第三世代AS的法兰西与德意志两国最为典型:
法国研发AS的历史本就悠久。早在第二世代AS兴盛的黄金时期,浪漫的法兰西人就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宛如长出四肢的重型战车“米斯托拉风2”。如今,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第三世代AS,就匪夷所思的长相方面与米斯托拉风2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分酷似四足步行战车的“彩虹(Arcenciel)”;
而向来以陆战兵器见长的德国——才华横溢的德意志人凭借自身对该领域的独到见解和艺术天赋,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世代AS“战狼(Wolf)”:修长优雅的外形,坚不可摧的防御力,强韧坚固的框架构造,凌驾美制M9A1的综合性能,以及根本买不起的高昂价格………
(有意思的是战狼在开发阶段的假想敌是俄制Zy-99,稍稍细想就能理解了)
二十一世纪初叶,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局势也趋于终结,一超多强取代了曾经的两极格局。
在那之后又过去了十年,虽然相比起其它大国来在第三世代AS的研发上慢了半拍,但是日本这个身在东方、面朝西方的太平洋岛国,终于也完成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世代AS,那就是本次我们要聊聊的AS-1“炎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陆上自卫队就正式引入了AS。
虽说如此,自卫队却并未理所当然的安排上当时性能最好的美制M6“丛林法兰绒”,而是考虑到日后本国AS技术的发展,而在政治上积极地斡旋,与美方达成协议,拿到了类似授权生产的许可。
虽然这么操作需要支付比直接进口M6高出一大截的费用,不过却能让本国的军工企业学习到最先进尖端的AS技术(自卫队从小口径手枪到喷气式战斗机都是这么操作的)。
后来成为陆上自卫队骄傲的的96式(Type 96),就是这样诞生的。
在那之后过去了八九年的时间,随着更强更帅的第三世代AS陆续升起,自卫队服役了多年的86式终于也成为了快被时代淘汰的旧型机。
于是在九十年代末,自卫队开始推动96式的改良计划(据传,真正让防卫省下定决心砸钱升级的原因,是前年那个让陆上自卫队丢尽颜面的“A21恐怖事件”)。
三年后,经过一波强化升级后的96式改正式开始服役。到了如今,陆上自卫队已经看不到96式的身影了,本土防卫和外派(比如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用的都是96式改。
不过,即便是公认性能最高第二世代AS,但在如今这个遍地都是第三世代AS的世界,就算跨出国门、在库德斯坦、阿富汗维和行动中积极博出位、怒刷存在感,也难免被世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种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人要脸树要皮。
虽然在96式改之后,自卫队仍然坚持不懈地再进一步改良,但再怎么强化修改,身为第二世代AS的96式改毕竟是有进化极限在的。
“日本人造不出自己的第三世代AS”这类的讽刺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基奥特隆公司也在频频向防卫省明送秋波,积极地推销他们开发的M9。
不过这一次,基奥特隆并不打算再像上次那样便宜了日本人。
事实上,在冷战结束了超过十年以上的如今,世界性的军缩大潮如怒涛般袭来,军需产业开始举步维艰,即便是基奥特隆这种巨型复合企业也不例外。
为长远计,也为缓解目前的窘境,基奥特隆公司必须拿下日本这单买卖。
而日本方面也同样无比纠结。由于早先七月份发生的AS失控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美方以此为借口抓着小辫子不撒手,拒绝提供M9相关技术给日方。
也就是说,再像M6那次一样拿到授权生产许可,几乎是不现实的了。
如果咬咬牙,以“日美友好大局为重”,日方识时务地下跪接受基奥特隆要求的话,M9就将确定成为陆上自卫队次世代主力机种……那么,日本将来就得对美方作出极大的让步,往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了。
更要命的是,对自卫队来说如果选择依附于美方的结果,就是己方的AS制造技术将大幅度落后世界水平,并再也无法追赶得上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论是防卫省还是自卫队,既然有积极推动M9进口的所谓“稳(mai)健(guo)派(zei)”,自然也存反对寄人篱下的头铁少壮派。
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由防卫省技术研究总部和惠比寿重工牵头,纯日产的第三世代强袭机兵(之前在ARX-7 Arbalest篇也解释过,Arm Slave最初被谬传成“Assault Soldier”,翻译过来就成了突击兵士,然后又成强袭兵士,最后才纠正为强袭机兵,但自卫队喜欢用主从机士)开发就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了,且进展神速。
被称之为“11式主从机士”的AS-1是一台完全超越了第三世代AS概念,开辟出一条全新的AS发展新方向的概念机。
也就是说,归类为第三世代AS的本机,实际上和传统概念上的三代机完全不一样。
这种和同类型机种产生巨大差异的“罪魁祸首”,就是本机所装备的“神速推进器(Agile Thruster)”。
这是一种电弧喷气式推进装置,通过蜂窝状排列的数百枚超小型喷口,将等离子化的推进剂加速喷出,以如此产生的强大推进力实现机体的加、减速,亦或是姿势制御。
实际上,电弧加热喷射技术由来已久。但在当时而言,其所产生的推力却不够理想,远不足以实现神速推进器理论上所需达到的水准——甚至比不上内燃机所产生的动力。
不过,惠比寿重工的科研团队成功完成了当时堪称全球最高水准的大容量电容器和高耐热材料技术,配合独创的喷口集群式构造设计,终于突破了阻碍“神速推进器”实用化的最后一道关卡。
我已成仙快乐齐天
撇开新技术不谈,本机的基本构造与其它第三世代AS基本相同,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然而,由于高出力钯反应炉、大容量电容器的搭载,以及必须能承受住剧烈的高G力运动而加固的骨骼框架(再加上机身各处装备的推进器组件),导致本机成了外表上看不出来的“大块头”:机体重量达到10吨以上(基本装备时11吨)。
要知道在当时,美制M9重量为十吨左右,重装型M9A1为11.9吨,高人气的俄制幻影9.8吨,强调防御力的德制战狼才10.8吨……在不启动额外推进器的情况下,本机的运动性之低,尚且不如一脸忠厚的Zy-99M。
而且这个善于藏肉的家伙还是个外表看不出来的脆皮,装甲防御力连96式改都不如……
(说夸张一点,没了神速推进器一无是处的AS-1,可以和宇宙世纪“除了可动骨架以外都是乐色”的高达MK-Ⅱ拜把子)
欲受其冠必承其重。
本机之所以变成了如此笨重不灵活的存在,正是因为其必须拥有能够承受极剧烈冲击的高强度骨架、高出力的动力炉、大容量的电容器,以及最为关键的一整套分量十足的推进组件。
然而,启动了“神速推进器”的本机,立刻摇身一变成为能够发挥极为不寻常运动性能的卓越机体。
“神速推进器”在运作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从各个喷口高速射出的等离子炎。当然了,单个喷口所产生的推力并不大,但集聚了数百个后同时产生的推力就另当别论了。
虽然“神速推进器”无法做到长时间的持续输出,一次性持续喷射不超过二十秒。
但这十几秒所产生的加速力堪称爆发性的强大,虽然达不到“飞行”的程度,但能在跳跃中突然改变姿势,或是转换移动的方向。即便只是在地面上奔跑或是战斗机动,也能轻易发挥出普通第三世代AS望尘莫及的机动性。
以这种爆发力极强的加速度进行强袭的本机,以现今的AS用FCS(射击管制)是很难捕捉到它的。由于能在跳跃后落地的前一瞬间让机体向任意方向滑行,FCS根本没法对其进行预测射击。
前面也提到了,由于“神速推进器”短短的十几秒运作便会消耗掉庞大的电力。因此,本机搭载了出力、容量比M9A1和Zy-99更高的钯反应炉、电容器,并且采用了强度更高的骨架构造。
强韧的骨架和高出力的动力炉,在无形中赋予了本机以极为可观的进化潜力。再加上如果将大容量电容器移除的话,本机就能腾出一大片内部空间以供强化改造之用。
再进一步将“神速推进器”移除改换成增装强化装甲,或是加装通常状态下无法搭载使用的特殊武器装备……可以说,本机是一款存在众多可能性、发展性的机体。
不过由于研发周期过于仓促,本机的电子战能力只保证了最低限度。虽然日后预订将装备ECS,但在出厂的时候是没有的。
本机的开发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上面也提到了,本机的开发主要由防卫省会同惠比寿重工牵头推动。
不过在此期间,美方在“进口M9”、“日美共同开发第三世代AS提案”上的态度十分强硬(为国内经营不善的军需产业寻找出路),以及提出了“将钯反应炉用于军事违反了非核三原则”的在野党也对本机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重压。
面对来自内外压力的夹击,本机的开发在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艰难前行。所幸的是虽然困难重重,开发计划一度也出现了滞后的情况,但总算是勉强能进行到最后投入实用试验的阶段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11年底本机就能以“11式主从机士”的身份正式配发列装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原本计划在年中要进行的试作三号机测试,因为七月份的一起牵连平民的AS失控事件,导致整个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祸不单行。
事件发生后不久,美方再度向正攵府和防卫省施压,明确反对授权生产,而是继续推进“直接进口M9”这一方案……上文也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虽然北陆AS失控事件的真相还不清楚,但目前来说国产AS相关计划被无限期搁置已成事实。本国花费十数年时间好不容易积累的AS开发技术,经此一役恐怕将毁于一旦了。
天无绝人之路。
本机的开发计划明面上虽然被叫停了,但实际上暗地里仍然在悄悄进行着收尾工作。
将之前生产完毕的零件加以整合组装后,一、二号机便相继完成了。并且,由于得到了某位防卫外交问题上极为强势的政客授意下,最早完成的一号机被暗中托管给了民间PMC(民间军事公司)DOMS社,打算借此向全世界展示这台由日本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三世代AS(托管文件做了手脚,“钯反应炉驱动的大型人形起重机”,也因此没有配备除了十式单分子刀以外的任何武器)。
唯一的武装
十式单分子切割刀
如果说曾经有一台外形酷似衔着卷轴忍者的蓝白色第三世代AS,那么纯日产的本机便是一个身穿铠甲的武士。
与一般的制式机种不同,本机的头部大型感测器采用了左右不对称的设计。
与Zy-99M、M9A2SOP一样,本机采用的是双目式光学感测器。外观上就如同人类的双眸一般,闪烁着青蓝色的冷光。
再加上肩、腰部加挂的“神速推进器”组件装备,简直就像是身披武士之铠一般的有力、厚重。甚至让人联想到战国时代某位戴着弦月形头盔的著名大名。
既然形象上刻意与武士靠拢,那么能够配得上本机的武器,除了武士刀外就不作他想了。
十式单分子切割刀是一款长度的达到六米的大型单分子切割器,略略带有弧度的刀身给人一种大太刀的感觉。
作为本机的主格斗武器,同时也是出厂时唯一的武装,十式单分子切割刀是通过内藏的高速马达,来驱动刀刃边缘的小型锯齿高速旋转来获得令人恐惧的切断力。配合无可望其项背的长度,AS、战车级别的装甲在其面前如同纸张一般脆弱,不堪一击。
即便是重装甲保护的AS,也难以在十式单分子切割刀准确无误的打击下全身而退——切断一只胳膊,或者将敌人捅个透心凉都是小菜一碟。
不过由于尺寸太大,十式单分子切割刀无法像普通的单分子切割刀那样收纳悬挂在后裙甲上的武器挂点上。一般来说,十式单分子切割刀可以被挂接在左右裙甲的挂点上,或是垂直固定在背部的专用挂架上。
追加武装
近战系统“蜻蛉切”
“蜻蛉切”并非是本机的专用武器,而是一种通用性极高的第三世代AS用武装——只要安装必要的软件和动作数据,大部分机体都可以正常使用。
“枪以为斩,刀以为突”。
“蜻蛉切”近战系统从外观上看就是一把总长超过十米的巨型十文字枪(本多&真田:……),全高超过了AS,枪头部分是三叉单分子切断刃,枪首底部则加挂有短炮身的霰弹枪。
从外型上也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突刺为主要用法的大型格斗武器。
但实际上,“蜻蛉切”的用法并不只是局限于突刺,就算是战国时代挥舞枪衾的足轻,也不只有向前刺出这么简单的战法(根据状况也能从上往下的敲击等等不同的战法)。
如果是战技精熟的有力武将,更是能任意挥舞出突、扫、斩、弹、拍等多种不同的战法,变换自如,威力十足。
更不用说“蜻蛉切”在笔直的枪头左右各伸出了横向的枪刃,用法就更加多种多样了。
当然了,作为惠比寿重工的最新成果,“蜻蛉切”内藏有作为辅助推进装置的小型喷射器,运作原理和“神速推进器”类似,是将推进剂等离子化后喷出。
这使得当机体跳跃至空中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方向修正。配合“神速推进器”一同食用的话,甚至能偏转推进轨道,令机体作出快速回旋等原本不可能做得到的高难度动作。
无论使用者是否搭载了电弧喷气式推进装置,皆可凭借“蜻蛉切”在与敌AS进行格斗战时占到相当大的便宜。
在实战中,根据操纵兵的想法任意发挥,可以借由十字枪刃的分离射出机能(末端以钢索与枪身链接)。命中目标后将其固定或是拉近距离,复以霰弹枪轰杀。
用途多样化的“蜻蛉切”,毫无疑问是把个性十足的武器,在天赋高的操纵兵手中能够发挥出极大的威力。不过也正因此,一般的操纵兵很难上手,测试环节的评价不怎么高的样子。
虽然惠比寿重工对这款近战格斗武器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打着“‘蜻蛉切’在进行充分测试后就量产外销”的如意算盘……但现在看来,“蜻蛉切”的销量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样子(暴死的可能性极大)。
至于在枪首底部可加挂射击武器的设计,虽然目前装设的是短炮身的霰弹枪,不过实际上是可以搭载各种枪炮武器的,其它武器的应用测试也在紧锣密鼓地的预定操作之中,并不只是局限于霰弹枪这一种。
————————————————————————————————————————————————————————————
敲下这些字的现在,已经是公元2020年1月5日了。
之前我以为2019年最后一帖会是海瑟斯雷2,结果是军刀雅典娜23333。后来我以为新年第一帖肯定是光之国太子爷,结果预订的店家迟迟不到货(你们都玩烂了我知道……)。
全金属狂潮(以下简称FMP)一直以来都是我非常喜欢的题材,从动画追到小说,从小说捉到漫画,再从漫画回到小说,小说完结后又迎来了动画(当然这其中又苦等了好多年),当然第四季除了机械以外的素质真的不值一提……
在之前的ARX-7 Arbalest篇我也说过了,FMP的周边模型我是从山口转轮入坑的。
不过山口式对FMP系列的立体化不够勤快,这么多年过去了,老转轮都成遗产了,FMP依然只有可怜巴巴的烈焰魔剑和ARX-7 Arbalest俩兄弟相依为命(连最好骗钱的M9都不肯出……)。
我曾经一度蛋疼要入手山口式赫尔戴巴来“冒充”M9,凑个数……现在想想,倒是挺后悔当年没有付诸行动,赫尔戴巴是好机子啊,R魂迟迟不肯出……
年轻就是这么蛋疼。
如今,R魂已经把FMP主要机体都出了个遍,连续作another都有五台AS立体化(其中四台其实是换色)。
虽然大部分都是N年前的老物了(第一款ARX-7 Arbalest1.0是09年的东西…),相比起现在一些妖孽的新品来,可能可动性上会比较落后一点(但涂装细节FMP一直到现在都属于非常优秀的存在)。
有总比没有好,想想那些年只有山口烈焰魔剑可以掰的无聊日子,再看看现在一抽屉的FMP,已经很是幸福了……
说起来,从R魂的炎鸦,到王权(菊乃机),再到之前的幻影输出型,然后是今天的炎鸦二号机,another的几台AS我差不多都玩过了(王权旭机我也挺感兴趣的,一来是爷们的沙漠色,二来有更爷们的加特林23333)。
从设定上来说,我最喜欢的是王权——众所周知我是苏俄系脑残粉,泽雅设计局的每一台AS(野蛮人、幻影、王权)都是我的心头好。
模型上的话,我还是更喜欢中规中矩的幻影。可以说幻影是another系列几款R魂里可动最没优势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不太会出幺蛾子(炎鸦:……)。
再来说说这次的炎鸦二号机吧。
一号机作为通贩,早在N年前我就已经入手了。对我个人来说,掉件并不可怕,可以用圣水加固,难度不大——可是一些大关节松弛这就很头疼的,全部拆开进行加固的话,工程量又太大(我懒)……所以结果就是炎鸦虽然颜值高,但把玩起来实在是操蛋的地方太多,很尴尬。
后来财团13推出了限定的二号机,捆绑小说一同销售。据说二号机是一号机的质量加强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多年以后入手了这只红色大乌鸦(二号机一路跌真是出乎我意料)。
实物把玩的感觉就是紧,膝盖不会自动分家了。各处在一号机上松弛的关节,到了二号机上也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紧致了。
比起一号机来,二号机多给了一对蜻蛉切握持手(一号机的握持手在幻影输出型里)。不过还是图样,你不买幻影的话这对手型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肩甲松的问题还是存在,圣水加固轻松解决,问题不大。
神速推进器实在是一个设定好看,把玩太屑的存在。
实际上我不是近战控(所以三台地狱骑士,我最喜欢的还是卡斯帕的狙击红,而不是李福勒的近战黑),但我很喜欢日本战国史,所以对这种武士风根本无法抗拒。
总的来说作为一款将近七八年前的R魂产品,两张的价格、还送你一本小说(真的很小)、一本设定小册子、外盒还有阿德丽娜泳装插画,还要啥自行车?
那么这一期就到此结束了。科普是本命番外是情怀,我们下一期再见吧(希望是海瑟斯雷2)。
小编语:CC大佬的机设文章总是辣么的棒,做了很多资料收集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