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人生恰如一幅画卷,总要学会适当留白,才有伸展的空间。
而“三分醉、七分饱、八分好”,就是留白的智慧。
三分醉
《菜根谭》有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赏花应赏含苞待放,全开则易凋零;喝酒应当喝到微醺,过度则易忘形。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到三分醉,身体是微热的,精神是放松的,世间一切烦恼、忧愁全都与我无关。
然而醉过了,总要积极回归现实。
做人也是一样。李鸿章年轻时锋芒外露,曾国藩就曾劝他,说:“做人宜带浑含气象。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处之,恍似有几分痴气者,亦善处之道也。”
三分醉,就是在精明之中,留有一点浑含之气。
小事不计较,是一种心态;大事不糊涂,是一种格局。
人生短暂,生命能容纳的东西有限,不和敌人纠缠,不与亲友计较,宽容理解别人,不仅是成全别人,也是成全自己。
三分微醺虽惬意,也要常留七分清醒在心间。
大事不糊涂,才会有大格局,不被眼前小利所诱惑,俯仰无愧于天地内心。
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七分饱
中医养生,有“三寒两倒七分饱”的说法。
“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这三个时节由于气候反常,很容易因为受寒而引起疾病。因而要格外关注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两倒”又叫睡“子午觉”。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七分饱”的概念则更加普及。吃饭只吃七分饱,既能保持身材,又能保障健康。
《养生避忌》有言:“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懂得养生的人,先要感到饥饿,才会开始进食,食不过饱;先要感到口渴,然后开始饮水,饮不过多。
所以进食宜饥饱适中,“七分饱”是最合适的。
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讲究“七分饱”。
“七分饱”即为“适可而止”,“物极必反”是有道理的,并且亘古如斯。适可而止的人生,才能更快达到成功。人在顶峰,迈步就是下坡路;身在低谷,抬足就是步步登高。
绷得太紧的弦会断,思虑过度的人会疯。水至清无鱼,人至真无友,山至高无树。
适可而止,不是中庸,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事,一个有“度”且“适可而止”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智者。
八分好
从前有两户人家,做了多年的邻居。
有一年恰逢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其中一家日子过得富裕些,便好心给穷邻居送去一升米。
这一升米救了邻居一家人的性命,穷邻居很感激。
等到来年开春,因为去年大旱的缘故,穷邻居依然没有种子播种。富裕些的这家,便慷慨地又给了一斗米。
哪知这回,穷邻居却不高兴了:“如今既然能给一斗,为何去年只给了一升?真是小气!”
“升米养恩,斗米养仇”。待人八分好不仅是待他人,更是要转换角度来审视自己,不要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要要求别人一定做到。
这世上任何一件东西,都不是理所当然得来的。
“我们应该记得别人的好,然后加倍偿还,而不是一味索取”。怀着一种感恩、谦卑的心态,这才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旦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做理所当然,人性的恶便开始显现。
自古人心本为善,为人感恩福众生。人和人之间,要将心比心,这样心和心才能靠得越来越近。
无论我们输掉什么,也不能输掉感恩的良心。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好,方能顶天立地,无愧于己。
主播:zhq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放下过去,过好当下,拥抱未来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