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35年1月31日,朱瞻基驾崩了,这个正当壮年的皇帝在走的时候,除了留下一个仁宣之治业绩之外,唯一的财富就是一个叫朱祁镇的孩子。
而这个孩子就是大明的第六位皇帝。
诗与远方头一次如此的静距离。
那一刻王振是激动的,但他同样是也聪明的。
多年的职场生涯让他凡事看一看现实,眼前的一切还不是他为所欲为的时候,他还需要除掉两个障碍。(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都不是等闲之辈,王振与他们没有比试的可能,另一个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一个现代版的女强人,王振的等级一辈子都练不上去,只能等。)
这是一个几乎不能克服的障碍。
但王振克服了。
这不是说他有多聪明,多能干,我们只能在叹息一声后,再来一声感慨:“老天爷帮忙。”
和三国一样,当英雄曹操、诸葛亮、周瑜、孙权、刘备远去的时候,剩下不太英雄的司马懿夺取了一切。
夺天下,未必需要绝世的智慧,也许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合适。
熬到最后,才是最简单的取胜之道。
王振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面对两座高山一样的障碍,他选择了与岁月打持久战。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取胜之道。
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岁月帮王振除掉了最有控制能力的人。
老运似乎还没完,杨荣在正统五年(1440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剩下的杨溥也老了,一切都按照王振预定的剧本在演绎。
当岁月将最后一个障碍物也带走的时候,王振站在紫禁城之颠,看着芸芸众生,忽然发现,在没有一个可以堪称对手的人。
没有对手的日子是孤独的。
此时的他,内得皇帝信任,外有一帮狗仔子撑着门面,开天辟地的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权势的好处,他心知肚明。
在无数的夜晚,他默默地站在紫禁城之颠,俯视着大明的万里江山。
灯火摇曳下,竟是如此的美丽动人。
这样的画卷里,若没有王振的参与,该是一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
“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王振忽然想起了桓温这句名言。
这句话宛如一盏明灯迅速点燃了王振内心深处迷茫的所在,大丈夫就该如此。
这一夜,王振是兴奋的,是激动的。
他相信,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以皇帝对他的信任,一切大事皆可擒来。
不就是青史留名么,很难么?
写到这儿,我有时候忍不住感慨老天爷对王振对太好了,别人苦读十年圣贤书还做不到权倾天下,王振只是咬牙挨了一刀,就站在了紫禁城之颠,开始盘算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诗与远方。
那是文化人的理想,一个人如果光有理想,没有能力。
理想再光鲜,那也只是理想。
毫无疑问,王振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却没有能力的极品。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莫言这话虽啰嗦,但不可否认是对的。
只可惜,王振没有碰上莫言,没能在适当的时候看到这句话。
所以他膨胀了。
如果说,一个有了权势,有了理想的太监自我膨胀一下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楚霸王都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可问题的关键,王振不是一点自我膨胀。
而是彻底炸开了。
权势给了他无不的自信,这份自信经过无数夜晚的发酵,竟在一夜之间爆炸了。
在无数的偶像当中,他选择了明成祖做毕生追求的目标。
在他看来明成祖的霸业,来得排山倒海,让人怀念。
男子汉当丈夫,当该如此。
一个人自不量力到如此境界,世间少有。
这样的人,不被吐沫星子淹死,也要被人嘲笑死,可在王振身上没有发生过。
老天爷似乎觉得强大的大明帝国太过安静了,好不容易跳出了王振这么一个世间少有的小丑,不折腾一下实在对不起人。
在王振苦苦寻找实现抱负机会的时候。
老天爷偏偏送了他一个天大的机会。
如果让我选,让历史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绝大人和我一样,这样的机会,宁愿不要。
但历史没有如果。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绰罗斯·也先。
这是一个实力与能力匹配的男人,而且还有野心。
当然,与王公公的野心不在于同一个等级上,人家的野心有强大的才华匹配。
经过绰罗斯·也先的努力,昔日被明成祖打成了兔子一样的蒙古重新恢复了强大。
当一个人吃饱喝足之后,总需要找点事来消遣消遣。
在绰罗斯·也先的眼里,恢复祖上的荣耀就是最好的消遣活动。
尽管这个消遣活动代价大,风险高,成功机会小,但回报也丰厚,而且最能忽悠族人。
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有个万一。
万一成功了,那就是超越成吉思汗的存在。
巨大的诱惑面前,没有人不动摇。
绰罗斯·也先也不例外。
老天爷似乎很乐意看到双雄争霸的场面。
当王振需要机会的时候,老天爷给了,当绰罗斯·也先需要机会,老爷天也给了。
机会不偏不奇,正好是同一个。
如此厚爱,实在让人汗颜。
公元(1449)七月,一直安耐不住的绰罗斯·也先率先出手了。
消息立马传到了京城,王振兴奋了。
那天,他大吼了一声:“机会来了,我王振注定要名扬千古。”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王振开始秘密地筹划。
但一个军事外行,再如何的密谋,一切的一切还是徒劳的。
一切的祸端最怕的就是外行管内行。
公元(1449)年,王振这个军事外行却做了一件让内行都做不到的事,他说服了皇帝——御驾亲征。
不怕诸位笑话,看到这段历史,我其实很郁闷的,我很想问一问朱祁镇,大明这么多能人,御驾亲征这么大的事,为何就听了一个太监的糊弄。
很显然,老天爷没给我的这个机会。
虽然我很诧异,但不否认王公公公关能力,这么冒险的活动,皇帝非但没有拒绝,还满口答应了。
一切的祸端从这一刻开始。
有了皇帝保驾护航,王公公似乎肆无忌惮,但我们不否认,他的军事能力着实比不上他挥刀自宫的潇洒。
只用了五天,王公公就凑齐了二十万。
二十万里几乎囊括了整个大明的精锐。
这是一场冒险的行动。
但王公公似乎不这么认为,敌人只有七万,而自己有二十万多万,七个打一个,稳赢的买卖。
一旦这场战事答应了,功业有了,名声有了,钱财有了,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
只可惜,王公公忽略了一点,战争不是做数学题。
七个打一个,未必能稳赢。
关于这场战事,无数的专家,无数的影视剧,无数的历史课本都做了描述。
情景的惨烈就不用多说。
“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从朱元璋到明宣宗开创的盛世就此终结。
这一刻,历史永远记住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
作为此战的主要负责人,他付出了应有的惩罚。
当王振固执的认为,一切可以重来的时候,一个叫樊忠的护卫将士从乱军之中杀了出来。
他浑身的鲜血,眼里都是愤怒与悔恨。
他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是眼前的这个太监一手造成的。
所以他必须付出代价。
愤怒让樊忠做出了历史上最让人敬佩的举动。
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带着满腔的怒火,举起了手中的铁锤,冲着天空大喊了声:“吾为天下诛此贼。”
铁锤重重地落在了王振的头上。
一切就此结束。
当年那个站在山岚之巅的太监有没有后悔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给了世人一个教训,当一个人的才华撑不起那份野心的时,最好不要折腾。
只可惜,这份教训对于朱祁镇,对于大明而言,来的太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