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万亩果园,今日广州“南肺”
谭鉴洪
当你驱车行驶在华南快线与南沙快线,往车窗外俯瞰即能看到一片“绿色海洋”,这里便是广州市“南肺”——万亩果园。万亩果园是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前身,占地之广囊括了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龙潭村,官洲街的仑头村、北山村、赤沙村,江海街的红卫村、上涌村等八条自然村。
初现万亩果园,佳果飘香
八条自然村的先祖们以捕鱼、农耕为生。沧海桑田之前,这里有开阔的海滩,阵阵波涛挟带着泥沙推向浅滩成丘,潮起潮落形成大片滩涂。又据,石榴岗,七星岗古海遗址考证“海水曾经深入广州”,为珠江三角洲海陆变化标志。据报载,七星岗、松岗、石榴岗一带在20O0年前仍为浅海,1500年前左右在市桥台地周围包括七星岗、松岗、石榴岗一带已成陆地发展农耕。发展至今已是河网纵横交错、水上交通便利的富饶美丽水乡。曾经的稀疏果林经过一代代辛勤劳作的先祖们努力,改良为成片的果林茁壮成长,盛产岭南四时佳果,有著名的石硖龙眼、荔枝、鸡心黄皮、花地杨桃,还有远近闻名的大塘村胭脂红石榴。
每年初春阳光暖烘烘,春雨连绵,万物萌发。四月荔枝花、龙眼花盛开满枝头,一不留神碰着头上花簇,花蜜便甜滋滋滴在肩头,花香沁人心脾。惊垫,清明,雨夜,青蛙啯啯的求偶声不绝于耳,树上小鸟吱吱喳喳忙着筑新窝,嘀嗒雨声夹杂着绿叶飘落地上,各种声音汇聚如同一曲交响乐。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万亩果园,把原来的集体果园承包给果农管理,果农们只专心打理自己的果树,关注水果产量,而园内的清淤排泥工作则难作统一安排。万亩果园受珠江河水潮涨潮退直接排灌,若园内河沟淤塞,水位抬高,排水不畅,会严重影响龙眼树、荔枝树、鸡心黄皮树根部,甚至会因为树根长期浸泡而引起果树根部腐烂枯死。
变身湿地公园,焕发生机
2000年,江海街上涌村试征果园建成“上涌果树公园”。2014年4月,余下的六条自然村果园依据海珠湿地公园规划,被征收纳入至海珠湿地公园二、三期管理。
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更好地打理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公园首先成立了“本土的”管理队伍,队伍成员原是本地果园村民,他们熟悉果树的生长习性,了解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对果园果树管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
其次是,集中力量疏通排灌、沟渠清淤、畅通水网,做到排、灌有序,降低果园水位使树根舒展发达,重新规划不合理的沟渠。种种举措让万亩果园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河沟内很多已经消失的小动物如蟛蜞、青蛙、弹涂鱼等重新出现,越来越多野生鸟类落脚海珠湿地公园,越冬繁殖。
再是,合理布种各种果树。原本的万亩果园品种繁杂,在变身海珠湿地公园的过程中才得以梳理,如今,不同品种的果树连片种植形成各自的果林。如荔枝林、龙眼林、鸡心黄皮林、杨桃林……便于统一管理。现在的海珠湿地公园,三、四月清明前后花开不断,五、六月后硕果累累,是踏青旅游、赏花的好去处。
微风荡漾吹绿了湿地一湾春水,翠绿连绵空气清新,游人如鲫漫步绿树林荫小路上。海珠湿地公园二、三期的规划建设征收了八条自然村的果林土地。果农们拿到了土地征收款,买了社保、医保,挥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艰苦日子。家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宽六米,长十二公里的绿道已然成为各家各户早晚散步的好地方。年轻力壮的一代,也不再为自家承包地的水果收成出路而担扰,他们有知识、有活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晨曦浓雾散去后,老一辈的果农们约上三五知己到附近乡村茶楼(茶居),品尝着地道的广州美点,茶香四溢之时,他们有的凭借酒兴高谈阔论,有的手捧当天报纸聚精会神地默读,也有的随着小型收音机里熟悉的悠扬粤韵哼着、晿着,手指不停轻敲茶桌,仿佛他自己就是这场曲目的指挥家……
先辈们一代代辛勤耕作、赖以生活的万亩果园蜕变成海珠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绿心、广州“南肺”,以己身之力反哺社会,滋润着整个城市。现在,万亩果园不再属于果农,它属于广州,属于每一个生活在广州、来广州做客的人,是广州的绿色生态名片!
作者简历
谭鉴洪
男75岁,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土华村人
广东省文化学会会员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越秀区作家协会会员
广州市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理事
广州市海珠区土华流浪狗救助站兽医
——
【媒体发布】:何媒通讯社、何金德导演工作室(全媒体矩阵获授权发布)